列传·卷七十七
恩幸
人是像鲍鱼那样腥臭,还是像兰花那样芳香,全在于他日常积累所致。就一般人而言,可以学好也可以变坏。那么齐桓公信任管仲,就可以兴邵陵的霸主之师,亲近易牙,就被囚死宫内。同是作为霸主的齐桓公,前后尚有如此高下之别,何况低于他的人,多得怎能说得过来呢。所以古时的圣明君主,莫不对此小心谨慎。自汉代以来,将近千年,而国君亲近人执掌大权的事,无时不有,这些人无不是由于职务接近国君而被亲信,因陪国君玩乐而感情加深。至于像中书令这样的官职,本掌管朝廷的机要文书。汉元帝用令、仆执政,魏明帝让监、令专权,在晋朝时,这些人常被委以重任。因此荀..不满于大臣失去职权而叹息。当时中书舍人的官职,不过位居九品,晋朝在江左设置通事郎,掌管诏令诰命。后来通事郎又改为侍郎,而舍人也称为通事。晋元帝任用琅笽刘超为此职,他居官谨慎。宋文帝时,秋当、周纠都出身寒门。宋孝武帝以来,所用人选士族庶族混杂,如东海鲍照是以才学知名任此职。又用鲁郡巢尚之,江夏王刘义恭认为选用不当,孝武帝便派尚之给尚书呈上四十多份文牒,并宣布敕令让他们论辩,义恭于是叹息说:“君主真是了解人啊。”到了宋明帝年间,胡母颢、阮佃夫一类人,就成了纯粹被恩幸的佞人了。齐朝初年也任用那些多年效力的人,以及亲信之人。朝廷的各类公文诏诰,一些舞弄文墨的人,也都参与撰写,侍郎的职权,也被侵夺。建武年间(494~498),诏命已不归中书省长官起草,专门由舍人负责。中书省内设舍人四人,负责四省的事务,舍人下边有主书令史,以前用武官,宋代改用文吏,人数没有定额,都是左右亲近之人。天下的文书户口,都把副本归中书省,他们谋事机密,外人不知,俨然有如尚书省的外司。掌管武职的有制局监、外监,管理器械甲仗兵丁役夫的,也用出身寒微的人。直到梁、陈,这种风气也没改过来。如今把四朝被恩幸者,写进书中,以承续前代的史书。
戴法兴 徐爰 阮佃夫 纪僧真 刘系宗 茹法亮
戴法兴是会稽山阴人。家贫,父亲戴硕子以贩卖纟宁麻为业。法兴的两个哥哥延寿、延兴都学有所成,延寿字写得好,法兴好读书。山阴有个陈戴,家境富裕,有钱三千万,当地有人说:“戴硕子三个儿子抵得上陈戴三千万钱。”
吕文显 茹法珍 周石珍 陆验 司马申 施文庆 沈客卿
法兴年少时在山阴集市卖葛布,后来作尚书仓部令史。大将军彭城王刘义康在尚书省挑选聪明能干的令史,选中了法兴等五人,任法兴为记室长史。义康被杀后,法兴仍担任孝武帝征虏抚军记室掾。调任江州后,补南中郎典签。孝武帝刘骏在巴口起兵讨伐刘劭,法兴和典签戴明宝、蔡闲都转任参军督护。孝武帝即位后,他们都作了南台侍御史,也一同兼任中书通事舍人。法兴等人专管朝廷内务,在当时权力很大。孝建元年(454),他任南鲁郡太守,免去舍人职务,在东宫侍奉太子。大明二年(458),因为曾南下江州参与孝武帝起事的密谋,孝武帝封法兴为吴昌县男,明宝为湘乡县男。蔡闲当时已死,追加他爵位封号。法兴又转任太子旅贲中郎将。
孔范
孝武帝亲自主持朝政后,不信任大臣,但不能不依靠一些心腹耳目。法兴颇通古今,一向受皇帝宠爱,虽然在东宫太子处任职,然而仍受皇上信任重用。鲁郡的巢尚之,出身寒微,元嘉年间,侍奉始兴王刘氵睿读书,也因通晓文史,被孝武帝所赏识。孝建初年,补东海国侍郎,仍兼中书通事舍人。凡是对官吏的选拔调动诛罚赏赐等重大处置,孝武帝都和法兴、尚之商议。朝廷内外的各种杂事多交给明宝。孝武帝性情苛刻暴戾,为一点儿小事,就会杀人。尚之每到有事就给获罪的官员们开脱,使他们大多得以幸免,官员们多亏了他。而法兴、明宝深通人事关系,广收贿赂。凡经他们推荐,没有不被任用的,于是天下人云集而来,他们门外像集市一样热闹,家产都积有千金之巨。明宝尤其骄横放纵,他的长子戴敬作扬州刺史从事,竟和皇帝争购物品。皇帝后妃出宫,戴敬盛装骑马,在后妃车骑左右跑来跑去。皇上大怒,赐戴敬死,把明宝押到朝廷作坊作苦役。不久皇上原谅并释放了明宝,又像当初一样任用他。
夫鲍鱼芳兰,在于所习,中人之性,可以上下。然则谋于 管仲,齐桓有邵陵之师,迩于易牙,小白掩阳门之扇。夫以霸 者一身,且有洿隆之别,况下于此,胡可胜言者乎。故古之哲 王,莫不斯慎。自汉氏以来,年且千祀,而近习用事,无乏于 时,莫不官由近亲,情因狎重。至如中书所司,掌在机务。汉 元以令、仆用事,魏明以监、令专权,在晋中朝,常爲重寄, 故公曾之叹,恨于失职。于时舍人之任,位居九品,江左置通 事郎,管司诏诰,其后郎还爲侍郎,而舍人亦称通事。元帝用 琅邪刘超,以谨慎居职。宋文世,秋当、周赳并出寒门。孝武 以来,士庶杂选,如东海鲍照以才学知名,又用鲁郡巢尚之, 江夏王义恭以爲非选。帝遣尚之送尚书四十余牒,宣敕论辩, 义恭乃叹曰:“人主诚知人。”及明帝世,胡母颢、阮佃夫之 徒,专爲佞幸矣。齐初亦用久劳及以亲信,关谳表啓,发署诏 敕,颇涉辞翰者,亦爲诏文,侍郎之局复见侵矣。建武世,诏 命始不关中书,专出舍人。省内舍人四人,所直四省,其下有 主书令史,旧用武官,宋改文吏,人数无员,莫非左右要密。 天下文簿板籍,入副其省,万机严秘,有如尚书外司。领武官 有制局监、外监,领器仗兵役,亦用寒人。爰及梁、陈,斯风 未改。其四代之被恩幸者,今立以爲篇,以继前史之作云尔。
宋孝武帝驾崩,前废帝即位,法兴升迁越骑校尉。当时太宰江夏王刘义恭掌管尚书省事务,居于摄政的地位;但是法兴、尚之掌权日久,威势风行朝廷内外,义恭一向畏惧他们,这时更为害怕。废帝还未亲政,凡是朝廷颁布的诏令措施,都取决于法兴之手,尚书省内事无论大小都是他说了算,颜师伯、义恭只是徒有虚名而已。尚之非常聪明敏捷,当时百姓想为孝武帝立寺,但寺名定不下来。尚之应声回答说:“应该叫‘天保’。《诗经》上说:‘天保,下报上也。’”时人都佩服他的机敏。
戴法兴,会稽山阴人也。家贫,父硕子以贩紵爲业。法兴 二兄延寿、延兴并修立,延寿善书,法兴好学。山阴有陈戴者, 家富有钱三千万,乡人或云:“戴硕子三儿敌陈戴三千万钱。”
废帝年龄渐大,凶狠的本性显露出来,总想随心所欲行事,法兴屡次进行制约。对他说:“皇上这样干,想当营阳王吗?”废帝心里便越来越不满。废帝很宠幸一个宦官华愿儿,赏赐他金帛无数。法兴常从中裁减,愿儿很是恨他。废帝曾派愿儿走街串巷,打听民间都在说些什么,而街上有传言,说法兴是真天子,废帝是假天子。愿儿就把这话告诉了废帝说:“外边说宫里有两个天子,皇上是一个,戴法兴是一个。皇上住在深宫里,不接触外界;而法兴和太宰、颜师伯、柳元景结成一党,家中往来的门客常有数百人,朝廷内外上下之人没有不怕他的。法兴本是孝武帝亲信,又在宫中日久,如今皇上把外人当自家人,恐怕这位置就不再是皇上的了。”于是废帝就罢免了法兴的官职,把他流放到边远州郡,不久又派人到他家赐死。法兴临死时,把仓库封上,让家里人管好钥匙。法兴死后过了一夜,废帝又杀了他两个儿子。把法兴棺材两头截断,没收其家产。法兴能写文章,在世上颇为流行。
法兴少卖葛山阴市,后爲尚书仓部令史。大将军彭城王义 康于尚书中觅了了令史,得法兴等五人,以法兴爲记室令史。 义康败,仍爲孝武征虏抚军记室掾。及徙江州,仍补南中郎典 签。帝于巴口建义,法兴与典签戴明宝、蔡闲俱转参军督护。 上即位,并爲南台侍御史,同兼中书通事舍人。法兴等专管内 务,权重当时。孝建元年,爲南鲁郡太守,解舍人,侍太子于 东宫。大明二年,以南下预密谋,封法兴吴昌县男,明宝湘乡 县男。闲时已卒,追加爵封。法兴转太子旅贲中郎将。
茹法亮是吴兴武康人。宋代大明年间,开始入仕做小吏,又做过书僮。孝武帝末年,残暴严苛,鞭罚过度。孝武帝到江右围猎,挑选小吏一百八十人侍从左右,都是富家出身仪表出众的人,跟从孝武帝到南州,被鞭打的超过半数。法亮害怕,托人介绍出家当了和尚。宋明帝初年,还俗,结交逢迎阮佃夫,渐次升迁作到齐高帝冠军府行参军。到齐武帝萧赜镇守盆城,要用原来用过的旧人,法亮请求留下作武帝江州典签,任南台御史之职,出任松滋县令。
孝武亲览朝政,不任大臣,而腹心耳目不得无所委寄。法 兴颇知古今,素见亲待,虽出侍东宫,而意任隆密。鲁郡巢尚 之,人士之末,元嘉中,侍始兴王浚读书,亦涉猎文史,爲上 所知。孝建初,补东海国侍郎,仍兼中书通事舍人。凡选授迁 转诛赏大处分,上皆与法兴、尚之参怀。内外诸杂事多委明宝。 上性严暴,睚眦之间,动至罪戮。尚之每临事解释,多得全免, 殿省甚赖之。而法兴、明宝大通人事,多纳货贿,凡所荐达, 言无不行,天下辐凑,门外成市,家产并累千金。明宝骄纵尤 甚,长子敬爲扬州从事,与上争买御物。六宫尝出,敬盛服骑 马,于车左右驰骤去来。上大怒,赐敬死,系明宝尚方。寻被 原释,委任如初。
法亮乖巧懂事,善于逢迎,逐渐受到重用。建元初年,改任东宫主书,任奉朝请,补东宫通事舍人。齐武帝即位,官作中书通事舍人,拜员外郎,兼任南济阴太守。和会稽吕文度、临海吕文显都以奸诈谄媚侍奉武帝。文度掌外监,把持兵权,领军将军只是徒有虚名而已。天文寺经常用上将星来占卜文度的吉凶。文度特别受信任重用,武帝曾说:“公卿中有像文度这样为国操劳的,还何愁天下不太平。”
孝武崩,前废帝即位,法兴迁越骑校尉。时太宰江夏王义 恭录尚书事,任同总己,而法兴、尚之执权日久,威行内外, 义恭积相畏服,至是慑惮尤甚。废帝未亲万机,凡诏敕施爲, 悉决法兴之手,尚书中事无大小专断之,顔师伯、义恭守空名 而已。尚之甚聪敏,时百姓欲爲孝武立寺,疑其名。尚之应声 曰:“宜名天保。诗云:‘天保,下报上也。’”时服其机速。
文度既被信任重用,便大肆收受贿赂,广建宅第,多修土山,里边搜集了很多奇禽怪树,后房姬妾所穿着的绫罗纨绮,王侯都赶不上。他又启奏武帝,把除去了户籍的人全都发配戍边。百姓怨恨,有的便逃亡避祸。富阳人唐繢之便趁机聚众作乱,大张声势向东进攻,在钱塘自称天子,把新城戍作为伪皇宫,把钱塘县作为伪太子宫,所有百官设置齐备。三吴地区失去户籍者都去投奔,部众达三万人。称国号为吴,建伪年号为兴平。这场祸乱之源始于虞玩之,而最终促成在于文度,事见于《虞玩之传》。
废帝年已渐长,凶志转成,欲有所爲,法兴每相禁制。谓 帝曰:“官所爲如此,欲作营阳邪?”帝意稍不能平。所爱幸 阉人华愿儿有盛宠,赐与金帛无算。法兴常加裁减,愿儿甚恨 之。帝尝使愿儿出入市里,察听风谣,而道路之言,谓法兴爲 真天子,帝爲贋天子。愿儿因此告帝曰:“外间云宫中有两天 子,官是一人,戴法兴是一人。官在深宫中,人物不相接,法 兴与太宰、顔、柳一体,往来门客恒有数百,内外士庶无不畏 服之。法兴是孝武左右,复久在宫闱,今将他人作一家,深恐 此坐席非复官许。”帝遂免法兴官,徙付远郡,寻于家赐死。 法兴临死,封闭库藏,使家人谨录钥牡。死一宿,又杀其二子, 截法兴棺两和,籍没财物。法兴能爲文章,颇行于世。
法亮、文度权势压倒天下,太尉王俭常对别人说:“我虽然居于高位,权力怎能比得上茹公。”永明二年(484),法亮封为封蔡县男。七年(489),任临淮太守,又转任竟陵王司徒中兵参军。
死后,帝敕巢尚之曰:“不谓法兴积衅累愆,遂至于此。 吾今自览万机,卿等宜竭诚尽力。”尚之时爲新安王子鸾抚军 中兵参军、淮陵太守,乃解舍人,转爲抚军谘议参军,太守如 故。明帝初,复以尚之兼中书通事舍人、南清河太守。累迁黄 门侍郎,出爲新安太守,病卒。
巴东王萧子响在荆州杀害向朝廷密告他的僚佐,武帝派兵西上,让法亮宣布圣旨安抚子响。法亮到江津后,子响叫法亮去见他,法亮害怕不肯去;子响又请求看看诏书,法亮也不派人送去,因此子响发怒,派兵击败尹略带来的朝廷军队。后来平定了子响,法亮到江陵,一切赏罚处置,都借用皇帝的名义。军队还都后,武帝后悔不该杀子响,法亮被责备,不久又信任如故。法亮广建宅第,他的杉斋光彩华丽,与延昌殿不相上下。延昌殿是武帝的中斋。在宅后修建鱼池钓台,土山楼馆,建长廊将近一里。其中竹林花草的美丽,王侯的园林也比不上。郁林王萧昭业即位后,任命他作步兵校尉。
戴明宝,南东海丹徒人,亦历员外散骑侍郎、给事中。孝 武时,带南清河太守。前废帝即位,权任悉归法兴,而明宝轻 矣。明帝初,天下反叛,以明宝旧人,屡经戎事,复委任之。 后坐纳货贿系尚方,寻被宥。位宣城太守。升明初,年老,拜 太中大夫,病卒。
齐明帝即位,高帝、武帝时的旧人很少有留用的。法亮因为掌管文事,所以不被怀疑,还像以往一样任职受信任。起先延昌殿作了武帝死后的私室。收藏他生前所穿用的物品,两位少帝都住在西殿。等明帝即位后居于东斋,打开延昌殿,清理出来武帝的白纱帽、防身刀,法亮见了不禁泪下。永泰元年(498),王敬则谋叛被平定,法亮又领受旨意去抚慰诸郡,没有接受任何贿赂。东昏侯即位,改任法亮为大司农,中书通事舍人是有权势的位置,法亮不愿意放弃,便一再推辞大司农之职。不久中书舍人继任者到了,法亮只得流泪而退出,后来死在任上。
武陵国典书令董元嗣与法兴、明宝等俱爲孝武南中郎典签, 元嘉三十年,奉使还都,会元凶弑立,遣元嗣南还,报上以徐 湛之等反 。上时在巴口,元嗣具言弑状 。上遣元嗣下都奉 表于劭,既而上举义兵,劭诏责元嗣,元嗣答云:“始下未有 反谋。”劭不信,备加考掠,不服遂死。孝武事克,赠员外散 骑侍郎,使文士苏宝生爲之诔焉。
吕文显是临海人。宋顺帝升明初年,为齐高帝萧道成录尚书省事,屡次升迁为殿中侍御史,后来作秣陵县令,封刘阳县男。齐武帝永明元年(483),任中书通事舍人。文显办理公事以严苛认真而被赏识,永明三年(485),兼领南清河太守,和茹法亮等人轮流入朝担任舍人,都受到皇帝的宠幸。各地都给他们送礼,他们各人都堆山挖池修造了大片宅第,当时中书舍人四人分住尚书、中书、门下、秘书四省,世人称之为“四户”。他们把持大权,势压天下。晋、宋时代的旧制,地方守宰,以六年为期限;后来认为六年时间太长,又规定以三年为期,称为“小满”。但实际上变换迁调,并不遵守三年之制,因此官吏们送旧迎新,在道路上疲于奔命。四方守宰向中书舍人馈赠的礼物,每年都有数百万。舍人茹法亮曾在公众场合对别人说:“何须求作地方官,光这一户一年就收入百万。”这还是只说了个约数。后来天象反常,史官奏称应祭天以消灾。王俭听说后,对皇上说:“天象失常,祸源就在四户。”于是上奏文显等人专断朝政,破坏人际关系,极力奏明他们所作的坏事。皇帝虽然听取了他的意见却不能改变对他们的信任。文显屡次升迁到左中郎将,南东莞太守。
大明中,又有奚显度者,南东海郯人,官至员外散骑侍郎。 孝武尝使主领人功,而苛虐无道,动加捶扑,暑雨寒雪,不听 暂休,人不堪命,或自经死。时建康县考囚,或用方材压额及 踝胫,人间谣曰:“甯得建康压额,不能受奚度拍。”又相戏 曰:“勿反顾,付奚度。”其酷暴如此。前废帝尝戏云:“显 度刻虐爲百姓疾,比当除之。”左右因唱“尔”,即日宣杀焉。 时人比之孙皓杀岑昏。
按旧时惯例,州府内商讨公事,都要记录下来。前边直接记录所议之事,后边写上“谨签”,日月下边又写上某官某签,因此府州设置典签一职来掌管此事。典签本是五品官,宋初改为七品。宋代末年,多派年幼皇子出任刺史,皇帝都派自己的左右亲信作典签,典签的权力逐渐大起来。宋孝武帝大明、明帝泰始年间,成年皇子或庶族出任州刺史的,也都莫不遇事要请示典签,刺史不能按自己的意见行事。宗悫作豫州刺史时,吴喜公作典签。宗悫施行什么行政措施,喜公总要违命行事。宗悫大怒道:“我年近六十,一辈子为国尽力卖命,才得到斗大的一个州,不能再和典签共同治理!”喜公请罪叩头直到流血宗悫才作罢。从此以后,皇上给予典签的权力越来越大。各地典签们轮流回京,一年都往返几趟,皇帝常与他们闲聊,询问地方上的事情。刺史办事是好是坏,全在典签一张嘴,因此诸王刺史们无不对典签卑躬屈节小心侍奉,常怕有什么不周到之处。于是典签的威风风行州郡,权力大于藩王刺史。典签刘道济、柯孟孙等人因恶迹暴露,虽被明令处死,但典签们的权力之重却仍旧不减。宋明帝辅政时,深知典签的弊端,才开始规定各州的紧要事务应秘密商讨,上奏朝廷,不得派典签还京,典签的权力才被削弱。
徐爰字长玉,南琅邪开阳人也。本名瑗,后以与傅亮父同 名,亮啓改爲爰。初爲晋琅邪王大司马府中典军,从北征,微 密有意理,爲武帝所知。少帝在东宫,入侍左右。文帝初,又 见亲任,遂至殿中侍御史。元嘉十二年,转南台御史,始兴王 浚后军行参军。复侍太子于东宫,迁员外散骑侍郎。文帝每出 军,常悬授兵略。二十九年,重遣王玄谟等北侵,配爰五百人, 随军碻磝,衔中旨临时宣示。孝武至新亭,江夏王义恭南奔, 爰时在殿内,诈劭追义恭,因即得南走。时孝武将即大位,军 府造次,不晓朝章,爰素谙其事,及至,莫不喜悦,以兼太常 丞撰立仪注。后兼尚书右丞,迁左丞。
后来又让吕文显掌少府,受到重用,经历明帝建武、东昏侯永元之世,官至尚书右丞,少府卿,死在任上。
先是,元嘉中使着作郎何承天草创国史,孝武初又使奉朝 请山谦之、南台御史苏宝生踵成之。孝建六年,又以爰领着作 郎,使终其业。爰虽因前作,而专爲一家之书。上表“起元义 熙,爲王业之始,载序宣力,爲功臣之断”。于是内外博议。 太宰江夏王义恭等三十五人同爰,宜以义熙元年爲断。散骑常 侍巴陵王休若、尚书金部郎檀道鸾二人谓宜以元兴三年爲始。 太学博士虞和谓宜以开国爲宋西元年。诏曰:“项籍、圣公, 编录二汉,前史已有成例 。桓玄传宜在宋典,馀如爰议。”
茹法珍是会稽人,梅虫儿是吴兴人,齐东昏侯时都在制局监任职,也都受到宠幸。自从江衤石、始安王萧遥光被处死后。皇上左右传达旨意和替皇上代笔的人都掌握了国家大权,民间称这些人为“刀敕”,权力有时比君主还大。京城里有一句口号说:“欲求贵职依刀敕,须得富贵侍御刀。”
孝武崩,营景宁陵,以本官兼将作大匠。爰便僻善事人, 能得人主微旨,颇涉书传,尤悉朝仪。元嘉初,便入侍左右, 预参顾问。长于附会,又饰以典文,故爲文帝所任遇。大明世, 委寄尤重,朝廷大礼仪,非爰议不行。虽复当时硕学所解过之 者,既不敢立异议,所言亦不见从。孝武崩,公除后,晋安王 子勋侍读博士谘爰宜习业与不?爰答曰:“居丧读丧礼,习业 何嫌。”少日,始安王子真博士谘爰,爰曰:“小功废业,三 年丧何容读书。”其专断乖谬皆如此。
当时又有新蔡人徐世木剽,尤其被宠信,从殿内主帅升任直阁骁骑将军。凡是东昏侯杀人,都是受世木剽的怂恿。杀了徐孝嗣以后,世木剽被封为临汝县子。陈显达举兵反,世木剽又加封辅国将军。朝廷虽用崔慧景为都督,而兵权实际在世木剽手里。当时他的权势压过法珍、虫儿。他又对法珍、虫儿说:“哪一朝天子手下没有显要人物,只是你们的货主不好罢了。”法珍他们和他争权,于是把这话告诉了东昏侯,东昏侯便渐渐讨厌他的凶暴强悍。世木剽暗生篡逆之心,东昏侯左右徐僧重暗地了解到,告发了他,搜出来千余人的兵器和咒诅文,还有十几幅东昏侯的画像,全都是被斩杀箭射肢解的形状,而为自己画的像戴着通天冠身穿衮服,上面题字“徐氏皇帝”。永元二年(500)事情败露后,被灭族。从此法珍、虫儿都任外监,皇帝诏敕由他们口出。中书舍人王口亘之和他们相互勾连,专门掌管朝廷文书。其余二十余人,都很有势力。崔慧景被平定后,法珍受封余干县男,虫儿受封竟陵县男。
前废帝凶暴无道,殿省旧人多见罪黜,唯爰巧于将迎,始 终无忤。诛群公后,以爰爲黄门侍郎,领射声校尉,着作如故, 封吴平县子。宠待隆密,群臣莫二。帝每出行,常与沈庆之、 山阴公主同辇,爰亦预焉。
崔慧景平定,特赦京城及南兖州,本来要宽宥贼党,然而一帮凶残小人把持大权,并不依照诏书进行刑罚。无罪的人只要家中富有,便不管赦令,无不被杀,没收家产;然而与慧景关系很深,为他出大力而家贫的人,便一个也不问。处置始安王萧遥光、陈显达的时候已经是这样了,到慧景又是如此。有人对王口亘之说:“赦免令没有信用,恐怕引起人心怨恨。”口亘之说:“只能等以后再有赦令再说吧。”后来碰上这种事再有赦令,一帮小人照样还像以前一样杀人。
明帝即位,以黄门侍郎,改领长水校尉,兼尚书左丞。明 年,除太中大夫,着作并如故。爰执权日久,上在蕃素所不悦, 及景和世,屈辱卑约,爰礼敬甚简,益衔之。泰始三年,诏暴 其罪,徙交州。及行,又诏除广州统内郡。有司奏以爲宋隆太 守。除命既下,爰已至交州。久之听还,仍除南康郡丞。明帝 崩,还都,以爰爲济南太守,复除中散大夫。元徽三年卒,年 八十二。
东昏侯自几位大臣被杀后,更无所顾忌,无一天不到处游玩。他所宠幸的潘妃本来姓俞名尼子,是王敬则的乐伎。有人说宋文帝有潘妃,在帝位上坐了三十年,于是把她改姓潘,她父亲俞宝庆也随着改姓潘。东昏侯称宝庆和法珍为阿丈,虫儿、东冶营兵俞灵韵为阿兄。东昏侯和法珍等人一块到宝庆家里,东昏侯亲自去打水,帮厨子作饭,说着市井中粗言俗语来开玩笑。东昏侯还轻骑戎装到那些亲信小人家中玩耍吃喝,有了喜事丧事也总是去庆贺吊丧。宦官王宝孙十三四岁,称作“伥子”,最受宠爱,参与朝政,即使王口亘之、梅虫儿之徒也都居他之下。他控制大臣,改变皇上诏令,以至于骑马上殿,斥责天子。公卿大臣见了他,无不大气儿也不敢出。助成朝廷昏乱的人有:法珍、虫儿和王口亘之、俞宝庆、俞灵韵、祝灵勇、范亮之、徐僧重、时崇济、芮安泰、刘文泰、吕文庆、胡辉光、缪买养、章道之、杨敬子、李粲之、周管之、范昙济、石昙悦、张恶奴、王胜公、王怀藻、梅师济、邹伯儿、史元益、王灵范、席休文、解氵旁以及太史令骆文叔、大巫朱光尚,共计三十一人。又有宦官王宝孙、王法昭、许朗之、许伯孙、方佛念、马僧猛、盛劭、王竺儿、随要、袁系世等十人。梁武帝平定建邺后,把他们全部杀死。又有朱兴光被茹法珍仇视,得罪他被他抓过,丰勇之和梁武帝的人王珍国关系好,因此行将被杀时都获赦免。起初,东昏侯左右刀敕之徒,都被称为鬼,宫中谣传说:‘赵鬼食鸭肃刂,诸鬼尽著调。”当时无人能解其意。梁武帝平定建邺,东昏侯死,一帮小人一齐被诛灭,故称他们为诸鬼。民间把剁碎的肉末拌上姜桂叫作肃刂,那句话的意思是那帮恶徒都该剁碎煮了他们。
爰子希秀,甚有学解,亦闲篆隶,正觉、禅灵二寺碑,即 希秀书也。爰之徙交州,明帝召希秀谓曰:“比当令卿父还。” 希秀再拜答曰:“臣父年老,恐不及后恩。”帝大嗟赏,即 召爰还。希秀位骁骑将军、淮南太守。子泓甚闲吏职,而在事 刻薄,于人少恩。仕齐历位台郎,秣陵、建康令,湘东太守。
孔范字法言,会稽山阴人。曾祖父孔景伟,是齐朝的散骑常侍。祖父孔滔,是梁朝海盐县令。父亲孔岱,历任清雅显要之职。
阮佃夫,会稽诸暨人也。明帝初出合,选爲主衣,后又请 爲世子师,甚见信待。景和末,明帝被拘于殿内,住在秘书省, 爲帝所疑,大祸将至。佃夫与王道隆、李道儿及帝左右琅邪淳 于文祖谋共废立。时直阁将军柳光世亦与帝左右兰陵缪方盛、 丹阳周登之有密谋,未知所奉。登之与明帝有旧,方盛等乃使 登之结佃夫,佃夫大悦。先是,帝立皇后,普暂撤诸王奄人, 明帝左右钱蓝生亦在例,事毕未被遣,密使蓝生候帝。虑事泄, 蓝生不欲自出,帝动止辄以告淳于文祖,令报佃夫。
孔范从小好学,博览史籍。陈太建年间,任宣惠将军江夏王陈伯义长史。陈后主即位后,作都官尚书,和江总等人都是后主的狎日匿小人。孔范仪表出众,举止高雅,文章丰沛华丽,又善作五言诗,故尤其被后主宠爱。后主生性愚笨狠毒,不愿别人说自己的过失。每做什么坏事,孔范必定为他曲意文饰,称扬赞美。当时孔贵人顶受宠爱,孔范与她结为兄妹,因而宠幸恩遇更加优厚,后主对他言听计从。朝廷公卿都怕他,他因此便骄矜自大,认为他的文武才能整个朝廷无人能比得上。孔范怂恿后主说:“外面诸将领出身行伍,只不过匹夫之勇。深谋远虑之事,他们怎么能懂。”后主拿这话问施文庆,文庆怕孔范,便曲意附和,后主更认为孔范说的对。从此将帅只要小有过失,就夺去兵权,分派他们去作下级文吏。
景和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晡时,帝出华林园。建安王休仁、 山阳王休佑、山阴主并侍侧,明帝犹在秘书省不被召,益惧。 佃夫以告外监典事东阳朱幼,又告主衣吴兴寿寂之、细铠主南 彭城姜産之。産之又语所领细铠将临淮王敬则,幼又告中书舍 人戴明宝,并回应。明宝、幼欲取其日向晓,佃夫等劝取开门 鼓后。幼预约勒内外,使钱蓝生密报建安王休仁等。
隋军将要渡江,群臣请后主设置防御,施文庆从中阻挠,后主因此迟疑未决。孔范上奏说;“长江天堑,自古隔断南北,敌寇岂能飞渡?都是边将想立功,谎报军情紧急。我自恨职位低下。敌寇如果能来,我一定能立功作太尉公了。”有人瞎传说北军的马死了,孔范却说:“它们早晚得是我们的马,为什么死了呢。”后主笑了,认为他说得好,因此并不认真防备。
时帝欲南巡,腹心直阁将军宗越等,其夕并听出外装束, 唯有队主樊僧整防华林阁,是柳光世乡人。光世要之,即受命。 姜産之又要队副阳平聂庆及所领壮士会稽富灵符、吴郡俞道龙、 丹阳宋逵之、阳平田嗣,并聚于庆省。佃夫虑力少,更欲招合, 寿寂之曰:“谋广或泄,不烦多人。”时巫觋言后堂有鬼,其 夕帝于竹林堂前与巫共射之,建安王休仁等、山阴主并从。帝 素不悦寂之,见辄切齿。寂之既与佃夫等成谋,又虑祸至,抽 刀前入,姜産之随其后,淳于文祖、缪方盛、周登之、富灵符、 聂庆、田嗣、王敬则、俞道龙、宋逵之又继进。休仁闻行声甚 疾,谓休佑曰:“作矣。”相随奔景阳山。帝见寂之至,引弓 射之,不中,乃走。寂之追杀之。事定,宣令宿卫曰:“湘东 王受太后令除狂主,今已太平。”
不久隋将贺若弼攻陷南徐州,俘获守将庄元始。韩擒虎攻陷南豫州,打败水军都督高文泰。孔范与中领军鲁广达屯兵白塔寺。后主拿出许多金银丝绸,招募人去立功,孔范平时不与武人交往,所以没有人肯来,只有不少商贩和轻薄子弟来跟随他,高丽、百济、昆仑等外国军队受他指挥。当时任蛮奴请求不要出战,而由自己率兵渡江攻击隋大军侧后。又有司马消难对后主说:“贺若弼如果登高点起烽火,与韩擒虎相互呼应,鼓声连成一片,人心必然溃散。请赶紧调兵北面占据蒋山,南面截断淮水,扣留出战将士的妻儿作人质,多给他们赏赐。陛下带精兵万人,坚守城中不要出战。不超过十天,隋军粮尽,贺若弼、韩擒虎的人头便可献进宫内。”孔范想立功,决意出战,就对后主说:“司马消难狼子野心,任蛮奴是淮南粗鄙之人,他们的话都不可信。”他们的建议便都未能实行。
明帝即位,论功,寿寂之封应城县侯,産之汝南县侯,佃 夫建城县侯,王道隆吴平县侯,淳于文祖阳城县侯,李道儿新 渝县侯,缪方盛刘阳县侯,周登之曲陵县侯,富灵符惠怀县子, 聂庆建阳县子,田嗣将乐县子,王敬则重安县子,俞道龙茶陵 县子,宋逵之零陵县子。佃夫迁南台侍御史。
隋军逼近以后,蛮奴又想作持久战,孔范又上奏说:“请速决一战,我要像窦宪破匈奴那样为皇上建功立业。”后主听从了他。第二天,孔范带着招募来的那帮人居于队伍中间,去迎击隋军,还未布阵便都逃跑了,孔范脱身而逃免于被俘。不久国亡,和后主作为俘虏被带到长安。
薛索儿度淮爲寇,山阳太守程天祚又反,佃夫与诸军破薛 索儿,降天祚。后转太子步兵校尉、南鲁郡太守,侍太子于东 宫。泰始四年,以本官兼游击将军,及辅国将军孟次阳与二卫 参员直。次阳字崇基,平昌安丘人也,位冠军将军卒。
当初,晋王杨广杀了陈朝五个奸佞之人,而孔范与散骑常侍王王差、王仪、御史中丞沈馞罪恶没被揭露,因此幸免。等到长安后,他们所作坏事败露,隋文帝因他们奸佞谄媚,欺惑君主,全部公布他们的罪恶,称为“四罪人”,流放到边远地区,来向吴、越之人谢罪。王王差、王仪都是琅笽人。王王差刻薄贪婪卑鄙,忌才害能。王仪专门揣摸君主心思,察颜观色,曲意谄媚,又把两个女儿献给后主,以求亲近。沈馞阴险毒辣,苛刻残酷,说话奸邪谄媚,因此将他们一起治罪。
时佃夫及王道隆、杨运长并执权,亚于人主,巢、戴大明 之世,方之蔑如也。尝正旦应合朔,尚书奏迁元会。佃夫曰: “元正庆会,国之大礼,何不迁合朔日邪?”其不稽古如此。 大通货贿,凡事非重赂不行。人有饷绢二百疋,嫌少不答书。 宅舍园池,诸王邸第莫及。女妓数十,艺貌冠绝当时。金玉锦 绣之饰,宫掖不逮也。每制一衣,造一物,都下莫不法效焉。 于宅内开渎东出十许里,塘岸整洁,泛轻舟,奏女乐。中书舍 人刘休尝诣之,遇佃夫出行,中路相逢,要休同反。就席便命 施设,一时珍羞,莫不毕备。凡诸火剂,并皆始熟,如此者数 十种。佃夫常作数十人馔以待宾客,故造次便办,类皆如此, 虽晋世王、石不能过也。泰始初,军功既多,爵秩无序,佃夫 仆从附隶皆受不次之位:捉车人武贲中郎将,傍马者员外郎。 朝士贵贱,莫不自结,而矜傲无所降意,入其室者唯吴兴沈勃、 吴郡张澹数人而已。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礼记
- 尔雅
- 公羊传
- 笠翁对韵
- 旧唐书
- 元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传记
- 列女传
- 英雄记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都城纪胜
- 读通鉴论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中论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百战奇法
- 历代兵制
- 扬子法言
- 医家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灵城精义
- 艺舟双楫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墨子
- 论衡
- 龙文鞭影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小说家
- 西厢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酉阳杂俎
- 三侠五义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海上花列传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八义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列子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西湖梦寻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桃花扇
- 诗词
- 唐代
-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