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潜夫论 > 正文 >>

《潜夫论》内容

东汉中后期,社会矛盾尖锐,危机四伏。王符心怀忧虑,隐居著书,终生未仕,他的平民身份以及耿介的志操,使得他能够更客观地审视社会,并进行如实记录,写成了《潜夫论》。王符总结三代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对社会状况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对东汉后期政治社会提出广泛尖锐的批判,历数了当时政治、经济、社会风俗各个方面本末倒置、名实相违的黑暗情形,认为这些皆衰世之务,并引用许多历史教训警告当时的统治者。把社会的祸乱的根源归之于统治者的昏暗不明,,把治理乱世的希望寄托在明君和贤臣身上。他希望明君尊贤任能,信忠纳谏,并认为这样就能天下太平。

针对当时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阻其势要,豪族权贵朋党为奸虚造空美的状况,他鲜明地提出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的命题,并要求统治者论士必定于志行,毁誉必参于效验,建议统治者采取考功、明选等实际措施来改革吏治,强烈反映了当时庶族地主强烈参政要求。他的政论文中最突出的是同情人民、重视人民的思想,强调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 这是对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在经济政策上,他要求重本抑末,重视发展农桑,爱惜民力。,他还谈到要重视对边远地区的防御和建设等。

王符的自然观是二元论的,他认为道者,气之根也,气者,道之使也。必有其根,其气乃生;必有其使,变化乃成。道与气既是不同的,又是二位一体的,前者是后者的根本,后者是前者的使用。在这样的前提下,讨论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时,他通常至讲到气,认为:何非气然?、莫不气之所为也王符的哲学思想就是这样在唯物与唯心之间徘徊不定,不过,就其思想体系总的倾向来看,他更着重于唯物主义。又如在谈到卜筮、巫祝、看相、占梦等迷信活动时,,他虽然承认天命,同时也认为在于己者,固可为也;在于天者,不可知也,因而重视个人修身慎行的能动作用。

在认识论方面,王符一方面认为知识来源于先圣所制的经典,另一方面又强调学,强调主观可以在积习中改造。他虽曾把学习过程说成是圣人以其心来造经典,后人以经典往合圣心,同时又断言: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并说:上圣犹待学问......而况于凡人乎?其勉励为学的用意是十分明显的。王符认为五代不同礼,三家不同教,非其苟相反也,盖世推移而俗化异也,因此,政策法制要各随时宜。这一观点是朴素的辩证的。,可是,他又从德化的角度把历史看做是倒退的,社会风俗是一代不如一代。他美化古圣先贤时的治世,以此作为批判现实社会的武器。他还从世界观的高度强调了和,强调了兴道而致和。他在论述天以民为心的同时,也论述了民以君为统。在他看来,国君如能和德气以化民心,正表仪以率群下,那将是最理想的政治局面。在东汉后期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的情况下,王符的这种主张反映了他企图劝诫统治者做些改良以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的愿望。

《潜夫论》的涉猎范围十分广泛,包含了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教育、历史、思想、文化等多个领域,堪称东汉小百科全书。此外,其中还征引了大量的史料,为《后汉书》的写作提供了史料素材,其内容可以与其他史书互证互补。

《潜夫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政论专著,论证行文是非明确,内容切实,说理透辟,指斥尖锐。汉代辞赋盛行,《潜夫论》也因此表现出了一种语言骈俪化的倾向,以及骈散结合的特点,体现出了东汉后期政论散文的骈化趋势,渐启建安盛行的华丽之风。

在王符之后接踵出现了不少政论家,最卓越的有王符的好友涿郡崔瑗的儿子崔寔,著作有《政论》。还有兖州仲长统,著有《昌言》。王符因愤世写作,不愿彰显他的名字,故取名《潜夫论》,这部书不显于当世,直到《隋书·经籍志》被著录。

《潜夫论》现存最早的完整本为明代刻本,宋元版难得一见,清萧山汪继培曾据元大德旧刻本撰《潜夫论笺》,收入湖海楼丛书,为一时善本。现常用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彭铎《潜夫论笺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