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方上·妊娠恶阻第二
(论二首 方四首 法二首)
论曰∶何以知妇人妊娠?脉平而虚者,乳子法也。经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此是血气和调,阳施阴化也。诊其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少阴,心脉也。心主血脉,又肾名胞门、子户,尺中,肾脉也,尺中之脉,按之不绝,法妊娠也。三部脉沉浮正等,按之无绝者,有娠也。
妊娠初时,寸微小,呼吸五至。三月而尺数也。
妊娠四月,欲知男女者,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左右俱疾为产二子。又法,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大为女,左右手俱沉实,猥生二男,俱浮大猥生二女。尺脉若左偏大为男,右偏大为女,左右俱大产二子,大者如实状。又法,左手尺中浮大者男,右手尺中沉细者女。若来而断绝者,月水不利。又法,左右尺俱浮为产二男,不然,女作男生。俱沉为产二女,不尔男作女生。又法,得太阴脉为男,得太阳脉为女,太阴脉沉,太阳脉浮。又遣妊娠人面南行远,复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又妇人妊娠,其夫左乳房有核是男,右乳房有核是女。
妊娠欲知将产者,怀妊离经,其脉浮,设腹痛引腰脊,为今出也。但离经者不病也。又法,欲生,其脉离经,夜半觉痛,日中则生也。
论曰∶凡妇人虚羸,血气不足,肾气又弱,或当风饮冷太过,心下有痰水者,欲有胎而喜病阻。所谓欲有胎者,其人月水尚来,颜色、肌肤如常,但苦沉重,愦闷不欲饮食,又不知其患所在,脉理顺时平和,则是欲有娠也。如此经二月,日后便觉不通,则结胎也。阻病者,患心中愦愦,头重眼眩,四肢沉重,懈惰不欲执作,恶闻食气,欲啖咸酸果实,多卧少起,世谓恶食。其至三四月日以上,皆大剧吐逆,不能自胜举也。此由经血既闭,水渍于脏,脏气不宣通,故心烦愦闷,气逆而呕吐也。血脉不通,经络痞涩,则四肢沉重,挟风则头目眩也。觉如此候者,便宜服半夏茯苓汤,数剂后将茯苓丸痰水消除便欲食也。既得食力,体强气盛,力足养胎,母便健矣。古今治阻病,方有十数首,不问虚实冷热,长少,殆死者,活于此方。
半夏茯苓汤
治妊娠阻病,心中愦闷,空烦吐逆,恶闻食气,头眩体重,四肢百节疼烦沉重,多卧少起,恶寒,汗出,疲极黄瘦方。
半夏 生姜(各三十铢) 干地黄 茯苓(各十八铢) 橘皮 旋复花 细辛 人参 芍药芎 桔梗 甘草(各十二铢)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病阻积月日不得治,及服药冷热失候,病变客热烦渴,口生疮者,去橘皮、细辛,加前胡、知母各十二铢。若变冷下痢者,去干地黄芩六铢。余根据方服一剂得下后,消息,看气力冷热增损方调定,更服一剂汤,便急服茯苓丸,能食便强健也。忌生冷醋滑油腻,菘菜,海藻。
茯苓丸
治妊娠阻病,患心中烦闷,头眩体重,憎闻饮食气,便呕逆吐闷颠倒,四肢垂弱,不自胜持,服之即效。先服半夏茯苓汤两剂,后服此方。
茯苓 半夏 桂心(熬) 干姜 橘皮 人参(各一两) 白术 葛根 甘草 枳实(各二两)
不用干
青竹茹汤
治妊娠恶阻,呕吐不下食方。
青竹茹 橘皮(各十八铢) 茯苓 生姜(各一两) 半夏(三十铢)
上五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频作。
橘皮汤
治妊娠呕吐不下食方。
橘皮 竹茹 人参 白术(各十八铢) 生姜(一两) 浓朴(十二铢)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重作。
- 推荐作品:
- 周礼
- 论语
- 谷梁传
- 中庸
- 大学
- 文昌孝经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宋书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晏子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江南野史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庐山记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围炉夜话
- 盐铁论
- 北溪字义
- 三略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慎子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本草纲目
- 难经
- 濒湖脉学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古画品录
- 随园食单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尚书正义
- 三国演义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东周列国志
- 老残游记
- 唐传奇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北游记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开辟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心经
- 僧宝传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诗文评
- 幽梦影
- 桃花扇
- 诗词
- 两汉
- 元代
-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