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方中·虚烦第十一
(方十一首)
薤白汤
治产后胸中烦热逆气方。
薤白 半夏 甘草 人参 知母(各二两) 石膏(四两) 栝蒌根(三两) 麦门冬 (半升)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去滓,分五服,日三夜二,热甚即加石膏、知母各一两。
竹根汤
治产后虚烦方。
甘竹根细切一斗五升,以水二斗,煮取七升,去滓,纳小麦二升,大枣二十枚,复煮麦熟三四沸,纳甘草一两,麦门冬一升,汤成去滓,服五合,不瘥更服取瘥。短气亦服之。
人参当归汤
治产后烦闷不安方。
人参 当归 麦门冬 干地黄 桂心(各一两) 大枣(二十枚) 粳米(一升) 芍药(四两) 淡竹叶(三升)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竹叶及米,取八升,去滓,纳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若烦闷不安者,当取豉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尽服之,甚良。
甘竹茹汤
治产后内虚、烦热短气方。
甘竹茹(一升) 人参 茯苓 甘草(各一两) 黄芩(三两)
上五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知母汤
治产后乍寒乍热,通身温壮,胸心烦闷方。
知母(三两) 芍药 黄芩(各二两) 桂心 甘草(各一两)
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一方不用桂心加生地。
竹叶汤
治产后心中烦闷不解方。
生淡竹叶 麦门冬(各一升) 甘草(二两) 生姜 茯苓(各三两) 大枣(十四枚)小麦 (五合)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竹叶、小麦,取八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若心中虚悸者,加人参二两。其人食少无谷气者,加粳米五合。气逆者加半夏二两。
淡竹茹汤
治产后虚烦,头痛、短气欲绝,心中闷乱不解方。
生淡竹茹(一升) 麦门冬 小麦(各五合) 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产宝》用干葛)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竹茹、小麦,取八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羸人分作三服,若有人参入一两,若无人参,纳茯苓一两半亦佳。人参、茯苓皆治心烦闷及心虚惊悸,安定精神,有则为良,无自根据方服一剂,不瘥更作。若气逆者加半夏二两。
赤小豆散
治产后虚烦,不能食,虚满方。
赤小豆三七枚,烧作末,以冷水和,顿服之良。
蒲黄散
治产后烦闷方。
蒲黄以东流水和方寸匕,服极良。
蜀漆汤
治产后虚热往来,心胸烦满,骨节疼痛及头痛壮热,晡时辄甚,又如微疟方。
蜀漆叶 桂心 甘草 黄芩(各一两) 黄 (五两) 知母 芍药(各二两) 生地黄(一斤)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治寒热不伤人。
芍药汤
治产后虚热头痛方。
白芍药 干地黄 牡蛎(各五两) 桂心(三两)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日三。此汤不伤损人,无毒,亦治腹中拘急痛。若通身发热,加黄芩二两。
- 推荐作品:
- 诗经
- 论语
- 公羊传
- 子夏易传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杂史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十六国春秋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传习录
- 荀子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帝范
- 三十六计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司马法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风俗演义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聊斋志异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孽海花
- 鬼神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大唐新语
- 小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了凡四训
- 知言
- 道家
- 尹文子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郁离子
- 长生殿
- 南北朝
- 五代
- 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