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方下·百合第十二
(论二首 方七首)
论曰∶百合病者,谓无经络百脉一宗悉致病也。皆因伤寒虚劳,大病已后不平复,变成斯病。其状恶寒而呕者,病在上焦也,二十三日当愈。其状腹满、微喘、大便坚,三四日一大便,时复小溏者,病在中焦也,六十三日当愈。其状小便淋沥难者,病在下焦也,三十三日当愈。各随其证以治之。百合之为病令人意欲食,复不能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饮食臭时,如有寒其实无寒,如有热其实无热,常默默欲卧复不得眠,至朝口苦小便赤涩,欲行复不能行,诸药不能治,治之即剧吐利,如有神灵所为也。百合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其候每溺时即觉头痛者,六十日乃愈。百合病候之溺时头不觉痛,淅淅然寒者四十日愈。百合病候之溺时觉快,然但觉头眩者二十日愈。百合病证,其人或未病而预见其候者,或已病四五日而出,或一月二十日后见其候者,治之善误也,根据证治之。
论曰∶百合病见在于阴而攻其阳,则阴不得解也,复发其汗为逆也。见在于阳而攻其阴,则阳不能解也,复下之其病不愈。(《要略》云,见于阳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阴者以阴法解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其病,难治。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其病难治。)
百合知母汤
治百合病已经发汗后更发之方。
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两)
上二味,以泉水先洗渍百合一宿,当沫出水中,明旦去水。取百合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置之。复取知母切,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汁合和百合汁中,复煮取一升半,分再服,不瘥更根据法合服。
百合滑石代赭汤
治百合病下后更发者方。
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两) 代赭(一两)
上三味,先以泉水渍百合一宿,明旦去水,更以泉水二升煮百合取一升,去滓。又以水二升煮余二味,取一升,纳百合汁,如前法复煎取一升半,分再服。
百合鸡子汤
治百合病已经吐后更发者方。
以百合七枚擘渍一宿去汁,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取鸡子黄一枚纳汁中,搅令调,分再
百合地黄汤
治百合病始不经发汗吐下,其病如初者方。
以百合七枚擘,渍一宿去汁,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纳生地黄汁一升,复煎取一升半,分再服,大盒饭去恶沫为验也。
治百合病经月不解变成渴者方∶
百合根一升,以水一斗渍一宿,以汁先洗病患身,后食白汤饼,勿与盐豉也,渴不瘥,可用栝蒌根并牡蛎等分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
治百合病变而发热者方∶
百合根(一两,干) 滑石(三两)
上二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日三,当微利,利止勿复服,热即除。(一本云治百合病
治百合病变腹中满痛者方∶
但取百合根随多少,熬令黄色,捣筛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满消痛止。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尚书
- 左传
- 孟子
- 公羊传
- 大戴礼记
- 史记
- 后汉书
- 旧唐书
- 隋书
- 陈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北溪字义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扬子法言
- 医家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九章算术
- 李虚中命书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论衡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西京杂记
- 齐东野语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孽海花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说岳全传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僧宝传
- 庄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诗词
- 先秦
- 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