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脏方·气极第四
(论一首 方六首 灸法二首)
论曰∶凡气极者,主肺也。肺应气,气与肺合。又曰∶以秋遇病为皮痹,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则寒湿之气客于六腑也。若肺有病则先发气,气上冲胸,常欲自恚。以秋庚辛日伤风邪之气为肺风,肺风之状多汗。若阴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气逆咳,咳则短气,暮则甚。阴气至,湿气生,故甚阴畏阳气,昼日则瘥。若阳伤则热,热则实,实则气喘息上胸噫,甚则唾血也。然阳病治阴,阴是其里。阴病治阳,阳是其表。是以阴阳表里衰旺之源。
故知以阳调阴,以阴调阳。阳气实则决,阴气虚则引。善治病者,初入皮毛,肌肤筋脉则治之。若至六腑五脏,半死矣。
扁鹊曰∶气绝不治,喘(一作奔)而冷汗出,二日死。气应手太阴,太阴气绝,则皮毛焦,气先死矣。
钟乳散
治气极虚寒,阴畏阳气,昼瘥暮甚,气短息寒,亦治百病,令人力强能饮食?
钟乳(别研) 干姜 桔梗 茯苓 细辛 桂心 附子 人参(各一两六铢) 白术(一两)、防风 栝蒌根 牡蛎(各二两半)
上十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渐加至二匕。五十以上可数服,得力乃止(《翼方》云∶有冷加椒,有热加芩各三两。)
黄汤
治气极虚寒皮毛焦,津液不通,虚劳百病,虚损力乏方。
黄 (四两) 人参 白术 桂心(各二两) 生姜(八两) 大枣(十枚) 附子(三十铢,一方不用)
上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四服。
大露宿丸
治气极虚寒皮痹不已,内舍于肺,寒气入客于六腑,腹胀虚满,寒冷积聚百病方。
石(《肘后》作矾石) 干姜 桂心 皂荚 桔梗 附子(各三两)
上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渐加之。慎热及火等。
硫黄丸
治气极虚寒 饮,胸中痰满,心腹痛,气急,不下饮食方。
硫黄 石 干姜 附子 乌头 桂心 细辛 白术 桔梗 茯苓(各二两)
上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三。渐加之,以知为度。(《肘后》无白术、桔梗、茯苓,用吴茱萸、川椒、人参、皂荚、当归十二味为丸,用治人大冷,夏日温饮食不解衣者
大前胡汤
治气极伤热,喘息冲胸,常欲自恚,心腹满痛,内外有热,烦呕不安方。
前胡(八两) 半夏 麻黄 芍药(各四两) 生姜(五两) 黄芩(三两) 枳实(四枚) 大枣( ?
上八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竹叶汤
治气极伤热气喘,甚则唾血,气短乏不欲食,口燥咽干方。
竹叶(二升) 麦冬 小麦 生地(各一升) 生姜 石膏(各六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一两)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灸法
呕吐上气,灸尺泽,不三壮则七壮,尺泽在腕后肘中横纹。
腹中雷鸣相逐,食不化逆气,灸上脘下一寸,名太仓,七壮。
- 推荐作品:
- 史
- 尚书
- 左传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隋书
- 北史
- 梁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吴船录
- 读通鉴论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将苑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慎子
- 医家
- 氾胜之书
- 千金方
- 针灸大成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葬书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笑林广记
- 论衡
- 龙文鞭影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官场现形记
- 东游记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三遂平妖传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河东记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呻吟语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桃花扇
- 长生殿
- 先秦
- 魏晋
- 南北朝
- 清代
-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