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方·肾虚实第二
(脉八首 方四首 灸法一首)
肾实热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舌燥咽肿,心烦咽干,胸胁时痛,喘咳汗出,小腹胀满,腰背强急,体重骨热,小便赤黄,好怒好忘,足下热疼,四肢黑,耳聋,名曰肾实热也。(《脉经》云∶肾实热者,病者膀胱胀闭,小腹与腰脊引痛。)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痹身热心痛,脊胁相引痛,足逆热烦,名曰肾实热也。
泻肾汤
治肾实热小腹胀满,四肢正黑,耳聋,梦腰脊离解及伏水等气急方。
芒硝 茯苓 黄芩(各三两) 生地汁 菖蒲(各五两) 磁石(八两,碎如雀头) 大黄(一升 ?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七味取二升半,去滓,下大黄纳药汁中更煮,减二三合,去大黄,纳生地汁,微煎一二沸,下芒硝,分为三服。
治肾热好怒好忘,耳听无闻,四肢满急,腰背转动强直方∶
柴胡 茯神(《外台》作茯苓) 黄芩 泽泻 升麻 杏仁 大青 芒硝(各二两) 磁石(四两) 羚羊角(一两) 地黄 淡竹叶(各一升)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为三服。
治肾热,小便黄赤不出,出如栀子汁,或如黄柏汁,每欲小便茎头即痛方∶
榆白皮(切) 冬葵子(各一升) 车前草(切,一升) 滑石(半斤碎) 子芩 通草 瞿麦(各三两) 石苇(四两)
上八味 咀,以水二斗,先煮车前草取一斗,去滓,澄清,取九升,下诸药,煮取三升五合,去滓,分四服。
肾膀胱俱实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实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实也。病苦脊强反抑戴眼,气上抢心,脊痛不能自反侧,名曰肾与膀胱俱实也。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实者,足少阴与太阳俱实也。病苦癫疾,头重与目相引,痛厥欲走,反眼,大风多汗,名曰肾与膀胱俱实也。
肾虚寒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虚者,足少阴经也。病苦心中闷,下重足肿不可以按地,名曰肾虚寒也。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虚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足胫小弱,恶寒,脉代绝时不至,足寒,上重下轻,行不可按地,小腹胀满,上抢胸痛引胁下,名曰肾虚寒也。
治肾气虚寒阴痿,腰脊痛,身重缓弱,言音混浊,阳气顿绝方∶
苁蓉 白术 巴戟天 麦冬 茯苓 甘草 牛膝 五味子 杜仲(各八两) 车前子 干姜(各五两) 生地(五斤)
上十二味治下筛,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肾风虚寒方∶
灸肾俞百壮,对脐两边向后挟脊相去各一寸五分。
肾膀胱俱虚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虚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虚也。病苦小便利,心痛背寒,时时小腹满,名曰肾膀胱俱虚也。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虚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虚也。病苦心痛,若下重不自收篡反出,时时苦洞泄,寒中泄,肾与心俱痛,名曰肾膀胱俱虚也。
- 推荐作品:
- 左传
- 论语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北史
- 北齐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过江七事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万历野获编
- 华阳国志
- 通典
- 弟子规
- 孔子家语
- 帝范
- 北溪字义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医学源流论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夜航船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尚书正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山海经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孽海花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绣云阁
- 荡寇志
- 刘公案
- 独异志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了凡四训
- 庄子
- 列子
- 老子想尔注
- 总集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牡丹亭
- 先秦
- 唐代
-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