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汉代顺天地阴阳气化的层次探讨人性,认为人之性情是阴阳之气凝聚表现,天人之间有同理、同道、同构的相应关系,重视礼乐政教与生命性情的调节教化,由战国晚期《吕氏春秋》,以至汉朝《淮南子》、董仲舒都属于此一大脉络。而其中天人感应的思想架构,经王充等人质疑消解后,魏晋时期,转为自然无为也无可干预的天命观点,人性论则重视自然的「才性」层次。所谓「才性」或「情性」是人禀之自然的材质,展现于具体生命的型态,有各种不同的情态或姿态,,可以品鉴。
这种品鉴人物的著作,在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已可见其基本样貌。三国以后,则有曹丕《士操》、卢毓《九州人士论》等作品,然皆已亡佚。《人物志》为现存可见最具系统之作。
汉代选官采取「察举」及「徵辟」,两者都需过考察人物品行加以衡定,然而此一制度,日渐为世家所垄断,名不副实。汉末大乱,群雄争起,积极网罗人才,魏朝后采取「九品中正制」,透过州、郡大小中正品评士人高下,以供朝廷择用。因此三国魏晋以来,才性品鉴与拔选人才,极受关注。
锺会总结此一时期对才性的争论,作《四本论》,归结为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等四种观点。刘邵《人物志》则为此一争论的重要论述。
- 推荐作品: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周礼
- 尔雅
- 易经
- 笠翁对韵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史记
- 后汉书
- 晋书
- 旧唐书
- 魏书
- 北史
- 逸周书
- 汉官六种
- 贞观政要
- 奉天录
- 传记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武林旧事
- 政书
- 荀子
- 弟子规
- 国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三十六计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虎钤经
- 法家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桑辑要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肘后备急方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古画品录
- 谱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格言联璧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清代名人轶事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剪灯新话
- 子不语
- 东游记
- 十二楼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雷峰塔奇传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春秋配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中说
- 神仙传
- 文子
- 别集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历史故事
- 两汉
- 五代
- 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