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日知录 > 正文 >>

评价影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于《日知录》的评价是:炎武学有本原,博赡而能通贯,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而后笔之於书。故引据浩繁,而牴牾者少。惟炎武生於明末,喜谈经世之务,激於时事,慨然以复古为志,其说或迂而难行,或愎而过锐。观所作《音学五书后序》,至谓圣人复起,必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是岂可行之事乎。潘耒作是书序,乃盛称其经济,而以考据精详为末务,殆非笃论矣。

其实,《日知录》中的经世思想是丰富的。顾氏提出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说: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他认为风俗衰是乱之源,并列举大量事例,说明奢靡浮华的社会风气,是导致国家衰亡的重要原因。他说评价君主的功绩首先要看社会风气:论世而不考其风俗,无以明人主之功。他不但从政治上提出了整顿人心风俗的具体措施,如重流品、崇厚抑浮、贵廉、提倡耿介和俭约等,,还从经济上分析了人心风俗败坏的原因,认为要使风俗变好,必须有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物质条件: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治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乎!除正面倡导培养人心风俗、加强礼治,他还强调法制,主张严惩败坏世风的贪官奸臣,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

在《日知录》中,顾炎武强调了势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提出要顺势而行,物来而顺应的变革思想。对于君主的地位,君主与臣下的关系,顾炎武也作了新的解释。在《周室班爵禄》条中,他说,天子、公、侯、伯、子、男,并不是天生的尊贵,他们管理国家事物,与老百姓一样,也是靠劳动吃饭。禄是他们为老百姓工作,取之于百姓的报酬。所以,君主不应该肆虐于上以自尊,不应该厚取于民以自奉。,他列举出大量的历史上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以淡化至高无上的君权,为建立新型的君臣关系提供历史根据,表现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自然,同一切历史人物一样,顾炎武也有他的历史局限性。他的思想中有比较浓厚的封建正统意识和狭隘的民族观念;他提出的寓封建于郡县之中的改革方案也带有不少宗法色彩。这些在《日知录》都有所反映。

《日知录》体现了顾炎武研究学问的态度和方法是对明朝空疏学风的反动,对有清一代学风的转变与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梁启超认为: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人。后人仍常用顾炎武采铜于山的比喻,说明历史研究要重视第一手资料,可见其影响之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