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汉二帝治盗
汉武帝末年,盗贼滋起,大群至数千人,小群以百数。上使使者衣绣衣,持节虎符,发兵以兴击,斩首大部或至万余级,于是作“沈命法”,曰:“群盗起不发觉,觉而弗捕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弗敢发,恐不能得,坐课累府,府亦使不言。故盗贼浸多,上下相为匿,以避文法焉。光武时,群盗处处并起。遣使者下郡国,听群盗自相纠擿,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吏虽逗留回避故纵者,皆勿问,听以禽讨为效。其牧守令长坐界内有盗贼而不收捕者,及以畏懦捐城委守者,皆不以为负,但取获贼多少为殿最,唯蔽匿者乃罪之。于是更相追捕,贼并解散。此二事均为治盗,而武帝之严,不若光武之宽,其效可睹也。
汉武帝末年,盗贼越来越多,大的盗匪群多达数千人,小群的也有几百人。皇上派使者穿上绣衣,拿着符节凭证,派军队进行攻击,斩首大的部队有的达一万多首级,于是建立“沈命法”,法律规定:“成群的盗匪出现没有发觉,发觉了而没有捕获到规定的标准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员到下级官吏主持这件事的人都判死刑。”这以后下级官吏害怕被杀,即使有盗贼也不敢上报,唯恐不能捕获,违反规定连累郡府,郡府也让他们不要上报。因此盔贼渐渐增多,上上下下却相互隐瞒,好躲避法令条文的制裁。汉光武时,成群的盗贼到处兴起,汉光武帝派遣使者下到各郡,听任盗贼们自已相互纠纷揭发,五个人共同斩杀一人的,免除他们的罪行。官吏们即使停留拖延、回避不前、故意放纵盗贼的,都不加追问,只以捉获讨伐的成效论处。那些郡守、县令犯了管辖区域内有盗贼而不收容捕捉的罪过的,及因为害怕软弱丢弃城池和职守的人,都不看作过失,只根据捕获盗贼的多少来评定优劣,只有包庇隐藏的人才判罪。于是互相追捕,盗贼们都解体逃散。这两件事都是治理盗贼的,而汉武帝的严厉不如汉光武宽缓,它们的效果不同是很明显的。
- 推荐作品:
- 集
- 诗经
- 论语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宋书
- 魏书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纪事本末
- 贞观政要
- 九州春秋
- 明儒学案
- 徐霞客游记
- 华阳国志
- 史通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便宜十六策
- 扬子法言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九章算术
- 葬法倒杖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聊斋志异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幽明录
- 唐传奇
- 子不语
- 东游记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说唐全传
- 李公案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无量寿经
- 抱朴子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刘子
- 昭明文选
- 呻吟语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唐代
- 金朝
-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