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恭显议萧望之
弘恭、石显议置萧望之于牢狱,汉元帝知其不肯就吏,而讫可其奏。望之果自杀。帝召显等责问以议不详,皆免冠谢,乃已。王氏五侯奢僭,成帝内衔之,一旦赫怒,诏尚书奏诛薄昭故事,然特欲恐之,实无意诛也。窦宪恃宫掖声势,夺公主园,章帝切责,有孤雏腐鼠之比,然竟不绳其罪。三君之失政,前史固深讥之矣。司马公谓元帝始疑望之不肯就狱,恭、显以为必无忧,其欺既明,终不能治,可谓易期而难寤也。予谓师傅大臣进退罪否,人主当决之于心,何为谋及宦者?且望之先时已尝下廷尉矣,使其甘于再辱,忍耻对吏,将遂以恭、显之议为是耶!望之死与不死,不必论也。成帝委政外家,先汉颠覆;章帝仁柔无断,后汉遂衰,皆无足责。
弘泰、石显商议把萧望之投置到牢狱之中,汉元帝明知道他不肯接受审判,却终于同意了弘恭他们的奏言。萧望之果然自杀了。汉元帝召见石显等人,责问他们审议不周到的罪过,石显等人都摘下官帽请罪,竟然完事了。王氏的五个侯骄奢僭越,成帝心中怀恨,有一天赫然发怒,下令尚书上奏诛杀薄昭的往事,然而这只不过是想让他们害怕,实际上并没有诛杀的意图,窦宪倚仗着皇宫内戚的声望权势,夺取了公主的园田,汉章帝激切地斥责,用了孤雏腐鼠来做比方,可是竟然没有判窦宪的罪。这三个君主的政治昏乱,以前的史官确实深刻地讥刺过了。司马光认为,汉元帝开始时就怀疑萧望之不肯接受因禁,恭弘、石显却认为一定没有忧患,他们的欺骗既然已明了了,最终却不能够处治,可以说汉元帝是好欺骗却难使他醒悟啊!我认为,太师大臣的任免判罪与否,做君主的应该心中有所决断,怎么去跟宦官商量呢?况且萧望之开始时已经受过廷尉审讯了,让他甘心再受屈辱,忍着羞耻面对狱吏,这不是终于认为弘恭、石显的决议是对的吗!萧望之死或不死,就不必议论了,汉成帝把政事交给母舅家族,导致了西汉的颠覆;汉章帝仁慈优柔而不果断,导致了东汉的衰微,这都不值得责难。
- 推荐作品:
- 左传
- 孝经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大学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史记
- 宋史
- 旧唐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梁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十六国春秋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史评
- 传习录
- 三字经
- 荀子
- 说苑
- 近思录
- 帝范
- 孙膑兵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慎子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四圣心源
- 撼龙经
- 天玉经
- 月波洞中记
- 吕氏春秋
- 墨子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类书
- 山海经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狄公案
- 夷坚志
- 绣云阁
- 李公案
- 南史演义
- 幻中游
- 春秋配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词源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金朝
-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