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晏子扬雄
齐庄公之难,晏子不死不亡,而曰:“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及崔杼、庆封盟国人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晏子此意正与豫子所言众人遇我之义同,特不以身殉庄公耳。至于毅然据正以社稷为辞,非豫子可比也。扬雄仕汉,亲蹈王莽之变,退托其身于列大夫中,不与高位者同其死,抱道没齿,与晏子同科。世儒或以《剧秦美新》贬之;是不然,此雄不得已而作也。夫诵述新莽之德,止能美于暴秦,其深意固可知矣。序所言配五帝冠三王,开辟以来未之闻,直以戏莽尔。使雄善为谀佞,撰符命,称功德,以邀爵位,当与国师公司列,岂固究如是哉?
齐庄公遇难被杀之时,晏子既不死也不逃亡,而是说:“君主为国家而死,那么就为他而死。为国家而逃亡,就为他而逃亡;如果君主为自己而死,为自己而逃亡,不是他个人宠爱的人,谁敢承担责任?”等到崔杼、庆封和国内的人在太公的宗庙结盟说:“有不亲附崔氏、庆氏的。 ”晏子叹气说:“我晏婴如果不亲附忠君利国的人,有天帝为证!”晏子这番话正和豫子所说众人待我如何如何那番话意义相同,只是不为庄公献出生命罢了。至于他坚决地据守正义,拿国家利益作理由,不是豫子能比得上的。扬雄在西汉作官,亲身经历王莽叛汉的变乱。退步托身在一般士大夫行列中,不和官位高的人一同去死,终身坚持正道,与晏子同等。社会上有些儒生拿他的《 剧秦美新》 来贬斥他,其实是不对的,因为这是扬雄迫不得已才写的。颂扬新莽的恩德,结果只能是美化残暴的秦王朝,其中深意不难体会。序中所说新莽与传说中圣明的五帝一样,甚至比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还强之类的话,有史以来没有听人说过,这只不过是在戏弄王莽罢了。如果扬雄善于逢迎讨好,杜撰符命,称颂功德,以此求取高官厚禄,本应与国师公等同了,怎会一直穷困如此呢?
- 推荐作品:
- 周礼
- 其他经学
- 白虎通义
- 汉书
- 后汉书
- 元史
- 北齐书
- 陈书
- 资治通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东观奏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武林旧事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素书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扬子法言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肘后备急方
- 神相全编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论衡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清代名人轶事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两晋演义
- 抱朴子
- 黄庭经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文心雕龙
- 训蒙骈句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历史故事
- 南北朝
- 五代
- 宋代
- 元代
-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