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是三国故事的最早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粗陈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中唐史学家刘知袭在《史通》中说,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可见这个时期三国故事已广泛流传于民间。晚唐李商隐的《骄儿涛》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说明至迟在晚唐时三国故事已妇孺皆知,宋代通过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并且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地搬上舞台,院本和杂剧中有许多三国故事剧。据《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记载,仅元杂剧中就有近三十种演述三国故事的作品。《辍耕录》中记载的金院本有《襄阳会》《大刘备》《骂吕布》《赤壁鏖兵》等。元英宗至治年间出现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是今存最早的,也是已知仅有的一部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该书是民间传说中三国故事的写定本,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两栏,上栏图相,下栏正文。全书以司马仲相断狱故事为人话,正话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结束于诸葛亮病死。从平话的内容和结构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但整体描写粗枝大叶,文词鄙陋不通,故事情节离奇,多不符合正史记载,人名地名也多谬误,似乎还是未经文人润色的民间艺人作品。从上述的记载和残留的作品看,从晚唐到元末,在民间流行的三国故事愈来愈丰富,这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已知最早刊本是嘉靖元年刊刻的,称为嘉靖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继嘉靖本之后,新刊本大量出现,它们都以嘉靖本为主,只做了些插图、考证、评点和文字的增删、卷数和回目的整理等工作。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嘉靖本《三国演义》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整理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等,内容没有大的改动。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孝经
- 孟子
- 易经
- 其他经学
- 易传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清史稿
- 宋书
- 周书
- 金史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杂史
- 战国策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载记
- 大唐西域记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兵家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韩非子
- 扬子法言
- 农家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温病条辨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颜氏家训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南越笔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山海经
- 聊斋志异
- 醒世恒言
- 东周列国志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两晋演义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宝传
- 黄庭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总集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词曲
- 诗词
- 先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