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学内涵
作为大一统王朝建立之后的第一部兵书,《三略》继承了《孙子》以来先秦兵学的优秀传统,又具有突出的时代特色。其兵学内涵十分丰富,军事思想十分深刻。概括起来讲,主要包括深刻的战争观念、系统的战争指导理论、全面的选将用将原则、精辟的治军思想这几大部分。 首先,是强调不得已而用之和以义诛不义的战争观念。 从《孙子兵法》以来,中国兵学在战争问题上形成了重战、慎战而又强调义战的思想。
《三略》在继承前人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在有关战争的诸问题上,包括对于战争的基本态度、对战争目的和性质的分析、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战争与民众的关系、战争与天时地利的关系、战争与主观指导等,都提出了简明扼要而又深刻的判断,形成了系统的战争观念。
在对待战争的基本态度问题上,《三略》深受儒家的影响,形成了强调慎战与义战的战争观念。《三略》认为,战争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会给社会政治秩序和民众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对待战争的正确态度,是不得已而用之,而不能随意发动战争: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设矩备衰,四海会同,王职不废,虽有甲兵之备,而无斗战之患,圣王之用兵,非乐之也,即使是进行战争,也必须以恬淡处之,,尽量减少战争对人力物力的破坏,将战争的破坏性减至最低,否则就是失道。
另一方面,《三略》又认识到战争毕竟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是不会因为人的好恶而自行消灭的,所以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运用战争的手段,法天道,兴义师,以诛暴讨乱,扶天下之危,除天下之忧。在《三略》看来,这种以义诛不义的正义战争,是合乎天道的,因而一定会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夫以义诛不义,若决江河而溉爝火,临不测而挤欲堕,其克必矣。 义战必胜的关键,,在于义战是能够得到民众的支持的,而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因此《三略》强调,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一定要修明政治,争取民心,为战争创造坚实的政治前提:信贤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则策无遗。所适如支体相随,骨节相救,天道自然,其巧无间。 除了政治因素之外,还要积极在经济上创造战胜的条件,在《三略》看来,只有民富才有国富,,只能国富才能战胜:四民用虚,国乃无储;四民用足,国乃安乐;因此统治者一定要实行恤民、富民政策,务耕桑不夺其时,薄赋敛不匮其财,罕徭役不使其劳,造就国富而家娭的理想局面,在具备雄厚经济实力的基础上从事军事行动,这样才会战无不胜。 其次,是以因敌转化、释远谋近为核心的战争指导理论。 兵家重因,自孙子以下,谈因者屡见不鲜,如孙子讲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吴子讲因形用权,则不劳而功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