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论五行生克
五行相生相克,其理昭然。十干十二支、五运六气、岁月日时皆自此立,更相为用,在天则为气:寒、暑、燥、湿、风;在地则成形:金、木、水、火、土。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此造化生成之大纪也。原其妙用,可谓无穷矣。
木主于东;应春。木之为言触也,阳气触动,冒地而生也。水流趋东以生木也;木上发而覆下,乃自然之质也。
火主于南,应夏。火之为言化也,毁也,阳在上,阴在下;毁然盛而变化万物也。钻木取火,木所生也。然火无正体,体本木焉。出以应物,尽而复入,乃自然之气也。
金主于西,应秋。金之为言禁也,阴气始禁止万物而收敛,披沙拣金,土所生也。生于土而别于土,乃自然之形也。
水主于北,应冬。水之为言润也。阴气濡润,任养万物也。水西而东,金所生也。水流曲折,顺下而达,乃自然之性也。
土主于中央,兼位西南,应于长夏。土之为言吐也,含吐万物,将生者出,将死者归,为万物家。故长于夏末,火所生也。土或胜水,水乃反土,自然之义也。
五行相克,子皆能为母,复雠也。木克土,土之子金反克木;金克木,木之子火反克金;火克金,金之子水反克火;水克火,火之子土反克水;土克水,水之子木反克土。互能相生,乃其始也;互能相克,乃其终也。皆出乎天之性也。《素问》所谓水生木,木复生火,是木受窃气,故水怒而克火。即子逢窃气,母乃力争,与母被鬼伤,子来力救,其义一也。强可攻弱,土得木而达;实可胜虚,水得土而绝;阴可消阳,火得水而灭;烈可敌刚,金得火而缺;坚可制柔,木得金而伐。故五者流行而更转,顺则相生,逆则相克,如是则各各为用,以成其道而已。
- 推荐作品:
- 经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仪礼
- 易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晋书
- 南史
- 梁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载记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庐山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说苑
- 三十六计
- 三略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何博士备论
- 慎子
- 棠阴比事
- 北山酒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风俗演义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太平广记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穆天子传
- 女仙外史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中说
- 抱朴子
- 神仙传
- 悟真篇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呻吟语
- 郁离子
- 牡丹亭
- 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