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宋时代,市民阶层已正式抬头,而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对地主阶级中下层知识分子做了很大的让步,因此一般士人在市民阶层日趋发展的情况下大批爬上政治舞台,分享了政权。所以从历史上看,北宋的贤士大夫的人数相当多,尽管政见各有不同,但立朝多以清明正直著称,在政治方面都力图有所建树,特别是他们都一致关心民生疾苦,其中的包拯则更是几百年来民间盛传的清官典型。《三侠五义》选择了这一时代作为全书的背景,并以包拯的事迹为原型,,反应了这一时期劳苦大众人民对清明政治的追求。
从另一方面来说,对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的市井细民而言,他们听说书、读小说是为了娱乐、消遣,那些情节惊险曲折、悬念迭出、离奇刺激的故事更适合他们的口味。因而说书艺人为吸引众多听众,在讲述故事时必须尽量满足听众当时的审美需要——豪侠们多是武功超群、身手不凡、行踪诡秘、来去无迹的人物;侠义之士又常剪恶除奸, 救人于危难,身处险地,面临着生与死的较量和抉择。所有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故事的惊险程度和刺激性。
人物原型
清官的代表:作品原型包拯,北宋庐州人,仁宗时曾官监察御史、枢密副使等职,以刚正不阿著称。宋元以来有以包公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出现,多是民间传说,掺杂冥灵迷信荒诞不经的内容。
《三侠五义》中详细介绍了包公的身世、开封府三宝的由来、三口铜铡的由来,开封四勇士的来历,开封师爷公孙策的来历,展昭、白玉堂等人的来历等内容,并有大量包公断案和侠义之士游行乡里除暴安良、为国为民的故事,集民间包公形象之大成,使包拯不畏强暴、刚正嫉恶、处事干练的形象最为饱满,因而得以更广泛的流传,把包公的形象推向顶峰。
侠义的代表:白玉堂,历史有其人,清初平度人,历史记载白家良田万顷家中巨富当铺钱庄不计其数,白家第六代当家人白玉堂,文采最高,科举曾中过举人,挂四品道衔,还挂有太学生、国学生、候选州同等职衔,他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办义学,为莱州助赈救灾、被称大善人,白玉堂将家族事业越做越大,根据史志发现,在之前的乾隆年间,张舍白家就已经有了‘银钱桌子',就是自己开银号异地汇兑,到了白玉堂这一代生意做得更大,史料上记载:,他家土地有1.2万顷。白玉堂积德行善活到八十多岁无疾而终。《三侠五义》根据民间白玉堂的传说,深度刻画出一个人物鲜活、个性鲜明、仗义疏财,急公好义、重诺轻生、为国为民的年轻侠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