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大法,秋宜下。
就一般的治疗原则而言,秋季适宜使用攻下法。
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凡是可以攻下的病症,使用汤剂比丸剂、散剂的疗效好,但要注意邪去病愈即应停止服药,不需要把一剂药都服完。阳明府实证,发热出汗多的,应急以攻下,可以用大柴胡汤。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泻,寸关尺三部脉象都平实有力,脘腹部按之坚硬的,是阳明燥屎内结、热结旁流之证,应当急下,可用大承气汤。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泻、脉象迟而滑的,是里有实邪、热结旁流之证,实邪不去,则腹泻不会停止,应当攻下,可用大承气汤。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问:病人有宿食内停,怎样来判断?老师答:病人寸口脉浮大,按之反现涩象的,尺部脉也微微见涩的,这是宿食内停之象,应当攻下,可用大承气汤。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宜下之,与大承气汤。
腹泻,不想饮食的,这是内有宿食的表现,应当攻下,可以用大承气汤。
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泻愈后,到了次年的同一时间又复发的这是病邪没有除尽的缘故,应当攻下,可用大承气汤。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腹泻,脉反见滑的,是内有宿食之象,攻下宿食就可痊愈,可用大承气汤。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部胀满持续不减轻,即使减轻也微不足道的,这是内有实邪,应当攻下,可用大柴胡汤、大承气汤。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汤。
伤寒病后,脉象沉实有力,是内有实邪的表现,攻下则实邪可除,可以用大柴胡汤。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气汤。
脉象左右都弦而迟的,是寒饮内停之象,病人多有心下痞胀硬结。脉象大而紧的的,是阳盛邪实之象,可以攻下,适宜用大承气汤。
- 推荐作品:
- 尚书
- 礼记
- 论语
- 孟子
- 谷梁传
- 大学
- 正史
- 三国志
- 宋史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辽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十七史百将传
- 徐霞客游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菜根谭
- 围炉夜话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邓析子
- 齐民要术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灵城精义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百家姓
- 颜氏家训
- 世说新语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初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古今谭概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西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小五义
- 小八义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中说
- 道家
- 阴符经
- 昭明文选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历史故事
- 魏晋
-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