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战国中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出身于卫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原是卫君后裔,以国为姓,故叫卫鞅,亦称公孙鞅,商鞅是他到秦国后被封于商而得名。听说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三见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种君主之策。只有霸道得到秦孝公的赞许,
1. 疑行无成,疑事无功。2. 法者,所以爱民也。3.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4. 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5. 固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6.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7. 法者,国之权衡也。
《商君书》的大多数篇章都涉及军事,其主要的军事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是积极主张战争。它认为战国时代是武力征伐的时代,万乘莫不战,千乘莫不守。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战争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要立足天下,称王称霸,就必须从事战争,国
在中国语文中,自治二字作为一个固定词组连用,盖始自《商君书》,在其《定分篇》中,自治一词,凡三见。曰:天下之吏民虽有贤良辩慧,不敢开一言以枉法;虽有千金,不能以用一铢。故知诈贤能者皆作而为善,皆务自治奉公。曰:圣人必为法令置官也置吏也为天下
《商君书》有严万里校本,近人朱师辙撰有《商君书解诂定本》,王时润撰有《商君书集解》。未代郑樵《通志-艺文略》、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都说今亡三篇,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则说今亡其一,可能是他们所见的版本不同,因而所记的缺佚篇数也不一样。革新变
《汉书-艺文志》著录《商君》二十九篇。《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或著录《商君书》,或著录《商子》,皆曰5卷。宋代郑樵《通志·艺文略》、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都说今亡三篇,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则说今亡其一,可能是他们所见的版本
对于《商君书》的作者,学界历来充满争议。《汉书·艺文志》法家类: 《商君》二十九篇。班固注云: 名鞅,姬姓,卫后也。相秦孝公,有列传。这是最早明确将《商君》的作者归于商鞅的著录。在唐代之前,学界对此并无异议。但到了宋代以后,各种观点逐渐增多
体裁《商君书》的文体多样。议论体有《农战》、《开塞》、《划策》等十数篇,或先综合后分析,或先分析后综合,兼用归纳演绎,首尾呼应。有时也运用比喻、排比、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说明体有《垦令》、《靳令》、《境内》等篇,是对秦政令的诠释。辩难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