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概述
成书作者
确指说
对《山海经》一书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大宛传》。
古代典籍中首次明确指出《山海经》的作者是在西汉刘秀的《上山海经表》中,刘秀认为《山海经》是上古治水的大禹、伯益。
在《吴越春秋》中: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招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族,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命曰《山海经》。
其后,东汉时期的王充、赵晔等也都在其著作中将《山海经》的作者定为伯益,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增删修改。
明代学者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载:战国好奇之士,本《穆天子传》之文与事,而奢侈大博级之,杂傅以汲冢、纪年之异闻,周书、王会之诡物,离骚、天问之遐旨,南华郑花圃之寓言,以成此书。
清朝毕沅在总结前代诸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山经》是大禹、伯益创作,《海外经》、《海内经》为秦人所作,《大荒经》则在刘秀修订时产生。
进入二十世纪,又有学者提出《山海经》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邹衍;该学说发端于刘师培,他在《西汉今文学多采邹衍说考》中,根据《墨子》所记神仙家言,亦以齐邦为盛推断,他主张《史记·大宛列传》与《山海经》并提的《禹本纪》疑亦衍书。
另外《山海经》的作者还有学者认为是墨子的弟子随巢子。
泛指说
现今,学术界的讨论的焦点是作者的北人与南人之争。北人说中,主要有秦人创作说和中原洛阳人创作说。顾颉刚在《禹贡全文注释》称,《禹贡》作者的籍贯同《山经》作者一样,可能是秦国人。而郑德坤和日学者小川琢治则认为,《山经》中多对中原地区山川、矿产的记述,从而得出中原洛阳人创作的观点。
南人说中主要有巴、蜀人说,楚人说。吕子方、蒙文通是巴、蜀人说的代表者。吕子方以大荒海内多有记载巴、蜀之地的事迹为证据,提出巴、蜀人说。而蒙文通则认为《海内经》四篇是古蜀国的作品,大荒巴国作品、《五藏山经》和海外四经是接受了巴蜀文化以后的楚国人的作品。楚人说的代表袁珂先生认为书中所写神话故事与屈原作品《离骚》、《天问》、《九歌》等关系密切,且行文中多用楚地之语,如《海内经》中关于都广之野的记载,播琴一词就是出自楚地,,楚地的人称呼播种为播琴,另《西次三经》中服之使人不厌一句中,厌俗称魇,是四川人说的发梦颠。另书中对颛顼和黄帝的记叙极多,相传这被楚人供奉为祖先。
据其统计,全书记叙颛顼事迹的有17处:《海外北经》1处、《大荒东经》1处、《大荒南经》2处、《大荒西经》6处、《大荒北经》5处、《海内经》2处,明确记叙黄帝事迹的有14处:《北次三经》1处、《海外西经》2处、《海外北经》1处、《大荒东经》2处、《大荒西经》3处、《大荒北经》2处、《海内经》3处,书中称为帝而实际应指皇帝者9处:《西次三经》是为帝之下都、实为帝之平圃帝乃戮之钟山之东,《中次三经》实为帝之密都、,《海外南经》为帝司夜于此野、《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海内西经》帝乃梏之疏属之山、帝之下都、《海内经》鲧窃帝之息壤。
北人说和南人说以外,一些学者提出折中的见解,他们认为《山海经》在成书、流传过程中,既有北人的加工,同时也经历了南人增减。
学者萧兵著文称:《山海经》结构上观点模糊,节段松散,句式零乱,韵散夹杂,缺乏象屈原赋那样明确而统一的思想、情调、构思和语言风格,并提出《山海经》包含南、北方大量资料信息,仅仅是北方人或南方人是无法创作出来的。
成书过程
上世纪20至70年代
上世纪二十至七十年代,一批学者对《山海经》的成书分别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学者陆侃如撰文提出:海内外经八卷作于西汉《淮南子》之后刘歆之前,大荒海内经五卷作于刘歆之后郭璞之前,《五藏山经》是更早的作品。
茅盾认为:《五藏山经》成于东周,海外海内写于春秋战国之交,大荒海内经五篇成于秦统一之前。其后闻一多提出了《山海经》是汉代典籍的观点。蒙文通在其《略论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一文提出:大荒海内五经写作时代最早,大约在西周前期,海内四经在西周中期,《五藏山经》和海外四经作于春秋战国之交。
袁珂在《写作时地和篇目考》一文中明确指出:大荒海内五篇部分成书最早,约为在战国初年或中期,五藏山经海外四经稍迟,在战国中期以后,海内四经成书于汉代初年。
上世纪80年代至今
上世纪80年代至今,对《山海经》成书这一问题的讨论更加活跃,研究方法也更加丰富。顾颉刚、谭其骧通过《禹贡》与《山海经》的比较研究得出《禹贡》成书早于《山海经》的结论,后者更是明确提出《山海经》成书的具体时间应该在秦统一六国之后,正在对南越用兵而尚未完全征服的时候的结论。
任乃强在《论成书年代与资料来源》中,通过对《淮南子》等文献资料的佐证,得出《山经》成书与《准南子》同时,汉武帝初年,已有《山海经》,但那时只有《山经》与海经合成一书,大荒经五篇可能是宣、元、成三帝时被海内外八经收入其中,时间约在王莽执政之后,刘歆改名以前。
赵璞珊将《山海经》中的医学知识进行集中整理,通过与商代卜辞的记载和西汉早起出土的文献综合比较,推断《山海经》成书时代在春秋战国之交,或者还要早一些,即春秋晚期作品。同时还进一步断定,《山海经》不一定是出自当时的理论大家之手,而很可能是一些对当时自然界各种现象充满乐趣的人写作的。
有的学者主张今本《山海经》各篇结构就是成书的先后顺序。其中,主张《山海经》成书于虞夏的观点较为兴盛,徐显之在其《山海经探原》中认为:《山海经》草创于禹益,完善于春秋战国之际,以后历两汉魏晋,又续有增益。
当代的学者普遍认为:由于《山海经》内部所体现出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可以推论出,《山海经》是由民间口头文学流传而来,人们从荒蛮的远古时代起口耳相传,一代一代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增益,最后才见之于文字。成书约在战国之前,成书后仍不断经后人修改增订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