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局限性
专著缺陷
《本经》虽经后人归类为医学传统经典,但严格站在医学角度来说,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本经》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的。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药物总数的确定拘泥于术数,书中收载的药物仅365种,在汉代以前,人们认识的药物已远不止此数。据资料统计,《山海经》有药物124种,《诗经》中提到可入药的动植物100余种,《五十二病方》运用药物247种。《本经》载药拘泥于365之数,许多汉代常用药物,如《急就篇》中提到的艾、乌喙,《金匮要略》和《伤寒论》方中经常使用的白前、香豉、白酒、苦酒等,《本经》均未收入。以致遗落了许多汉代常用药物。
②部分药物学理论受儒家思想影响,而脱离临床实践,如《本经》上药为君的配伍原则和机械地规定方剂中君臣比例等。上药为君是汉代儒家尊君思想的折射,是《本经》作者将儒家君臣体系在方药配伍中的理想化。上药应天,在方剂中的地位只能居于最贵,故为君,同样的道理,中药应人为贱,下药应地更贱,故只能居于臣属佐使的地位。《本经》还规定了方剂中的君臣比例,强调方中君药的唯一性,臣多于君,佐多于臣,使多于佐,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这正是儒家政典模式的缩影。这种理想化的君臣格局,对临床用药指导意义不大。
③受方士的影响,片面夸大药物的养生延年作用,在汉代的方士们看来,金石不朽,炼饵食之,其效用更在草木凡品之上。故《本经》中金石类药物占了很大的比重,共45味,占全书药数的12%,这一比例居历代本草之冠。
④对金石类药物的功效和毒性存在错误认识,故对后世造成不良影响:关于金石类药物的医疗作用及其毒性,早在周代即有认识。《周礼·疡医》:凡疗疡以五毒攻之。郑玄注:五毒者,石胆、丹砂、雄黄、矾石、磁石。 可这几种有毒的石药,在《本经》中除矾石标有毒列入下品外,石胆、丹砂居上品,谓其多服久服不伤人,雄黄、磁石在中品,亦大言其轻身、神仙之奇效。这与汉代方士对金石药物的崇信合辙,也为魏晋文人服寒石散提供了理论依据。
⑤《本经》很少涉及药物的具体产地、采收时间、炮制方法、品种鉴定等内容,这一缺陷直到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才得以克服。尽管以上诸多局限与缺陷,《本经》在药学史上的贡献仍然是不容抹煞的。
《本经》各家辑本增补缺佚药的情况
《本经》 缺佚药物问题,为历代辑复者所重视,下面分别讨论各家辑本增补《本经》缺佚药的基本情况。
1. 孙星衍辑本
孙奉增补了升麻、粟米、黍米三物。升麻在上品,孙注:旧作黑字,据吴普有云,神农甘,则《本经》当有此,今增入。粟米、黍米均在中品,孙氏主要依据《太平御览》引《吴普本草》:陈粟,神农、黄帝:苦,无毒。黍米,神农:甘,无毒。因《吴普本草》有神农字样,故孙星衍认为以上三药皆属《本经 》。
《本经》黄奭辑本,正文内容完全翻录孙本,无所发明。但黄本在补遗部分,从《太平御览》中辑得《本经》佚药:鹤骨、石脾、石肺、忍冬、陵若、萱等数条,为孙本所无。其中鹤骨、石脾、石肺、忍冬在《证类本草》中均著录为黑字《别录》药,萱草宋《嘉袼本草》始载入,陵若不考是何物,各家本草均未收载。
2. 森立之辑本
森本仅增补升麻一物。
关于增补升麻的理由,森氏论述较详,《本草经考异》云:此条原黑字,按《御览》引《本草经》有升麻条,其文载《证类》之半,及一名,是全白字原文,故今据《御览》自《证类》中分析拨出, 以复旧观。
在森立之的另一部《本经》研究专著——《本草经考注》中,森氏又增补了八味药物:上品千岁蔂汁,中品陟厘,下品占斯、蕈草、弋共、鼠尾草、练石草、蘘草。森氏认为:而今黑字药讹化成今面目,其实古为白字者,今见有八条,合之于白字其中,始成三百六十五之正数也。
3. 姜国伊辑本
姜本遵从《本草纲目》所拟《本经》目录,又据《吴普本草》及《纲日》增补了六药。据《本草纲目》增补上品升麻,中品鹰矢白,下品由跋、赭魁。据《吴普》增补粟米、黍米。
4.王筠默辑本
王本经校正依据《吴普本草》增补五药上品升麻,中品粟米,下品乌喙、侧子、黍米。
5. 曹元宇辑本
曹本增补六药,其中升麻,粟米、黍米与孙星衍辑本一样,系据《吴普本草》添补。此外,中品增婴桃、垣衣,下品增白附子。
《本经》各家辑本三品混乱情况
《本经》各家辑本因所据资料不同,其三品药数互异,如下表所示:
各家辑本不仅在三品药数上差异甚太,具体药物的三品归属,各本也异说纷呈现。下表列出巴戟天、飞廉、当归、五加、木兰等5药在各家辑本中的三品位置。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各家辑本分品依据不同。如孙星衍辑本主要 《证类本草》为蓝本;而森立之则兼参《千金翼方》《医心方》《本草和名》中《新修本草》目录;王筠默依据《本草经集注》残卷七情畏恶毒;曹元宇又用《药对》控正七情表,尚志钧除根据七情表外,更辅以三品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