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礼集·存心
心要如天平,称物时,物忙而衡不忙;物去时,即悬空在此。只恁静虚中正,何等自在!
收放心,休要如追放豚,既入笠了,便要使他从容闲畅,无拘迫懊憹之状。若恨他难收,一向束缚在此,与放失同,何者?同归于无得也。故再放便奔逸不可收拾。君子之心,如习鹰驯雉,搏击飞腾,主人略不防闲,及上臂归庭,却恁忘机自得,略不惊畏。
学者只事事留心,一毫不肯苟且,德业之进也,如流水矣。
不动气,事事好。
心放不放,要在邪正上说,不在出入上说。且如高卧山林,游心廊庙;身处衰世,梦想唐虞。游子思亲,贞妇怀夫,这是个放心否?若不论邪正,只较出入,却是禅定之学。
或问:“放心如何收?”余曰:“只君此问,便是收了。这放收甚容易,才昏昏便出去,才惺惺便在此。”
常使精神在心目间,便有主而不眩;于客感之交,只一昏昏,便是胡乱应酬。岂无偶合?终非心上经历过,竟无长进,譬之梦食,岂能饱哉?
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力善如缘无枝之树,才住脚便下坠。是以君子之心,无时而不敬畏也。
一善念发,未说到扩充,且先执持住,此万善之囤也。若随来随去,更不操存此心,如驿传然,终身无主人住矣。
千日集义,禁不得一刻不慊于心,是以君子瞬存息养,无一刻不在道义上。其防不义也,如千金之子之防盗,惧馁之,故也。
无屋漏工夫,做不得宇宙事业。
君子口中无惯语,存心故也。故曰:“修辞立其诚。”不诚,何以修辞?
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
得罪于法,尚可逃避;得罪于理,更没处存身。只我的心便放不过我。是故君子畏理甚于畏法。
或问:“鸡鸣而起,若未接物,如何为善?”程子曰:“只主于敬便是善。”愚谓:惟圣人未接物时何思何虑?贤人以下,睡觉时,合下便动个念头,或昨日已行事,或今日当行事,便来心上。只看这念头如何,如一念向好处想,便是舜边人;若一念向不好处想,便是跖边人。若念中是善,而本意却有所为,这又是舜中跖,渐来渐去,还向跖边去矣。此是务头工夫。此时克己更觉容易,点检更觉精明,所谓“去恶在纤微,持善在根本”也。
目中有花,则视万物皆妄见也;耳中有声,则听万物皆妄闻也;心中有物,则处万物皆妄意也。是故此心贵虚。
忘是无心之病,助长是有心之病。心要从容自在,活泼于有无之间。
静之一字,十二时离不了,一刻才离便乱了。门尽日开阖,枢常静;妍蚩尽日往来,镜常静;人尽日应酬,心常静。惟静也,故能张主得动,若逐动而去,应事定不分晓。便是睡时此念不静,作个梦儿也胡乱。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今之学者,将个浮躁心观理,将个委靡心临事,只模糊过了一生。
心平气和,此四字非涵养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火定则百物兼照,万事得理。水明而火昏。静属水,动属火,故病人火动则躁扰狂越,及其苏定,浑不能记。苏定者,水澄清而火熄也。故人非火不生,非火不死;事非火不济,非火不败。惟君子善处火,故身安而德滋。
当可怨、可怒、可辩、可诉、可喜、可愕之际,其气甚平,这是多大涵养。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天地间真情景,惟静者能题得破。作热闹人,说孟浪语,岂无一得?皆偶合也。
未有甘心快意而不殃身者。惟理义之悦我心,却步步是安乐境。
- 推荐作品:
- 论语
- 尔雅
- 易经
- 其他经学
- 文昌孝经
- 后汉书
- 宋书
- 魏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逸周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岭外代答
- 传习录
- 儒家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近思录
- 中论
- 素书
- 三略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韩非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智囊全集
- 颜氏家训
- 论衡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南北史演义
- 薛刚反唐
- 道家
- 列子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古文观止
- 曾国藩家书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诗词
- 先秦
-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