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豳风·伐柯
【原文】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注释】
砍取斧柄怎么做?没有斧头做不好。妻子怎样娶进门?没有媒人办不到。
砍斧柄啊砍斧柄,有了原则难不倒。遇见我的心上人,摆上礼器娶来了。
【译文】
⑴伐柯:柯,斧头柄;伐柯,采伐作斧头柄的木料。
⑵匪:同“非”。
⑶取:通“娶”。
⑷则:原则、方法。此处指按一定方法才能砍伐到斧子柄。
⑸遘(gòu):通“觏”,遇见。
⑹笾(biān)豆:笾,竹编礼器,盛果脯用的;豆,木制、金属制或陶制的器皿,盛放腌制食物、酱类。在古时家庭或社会举办盛大喜庆活动时,用笾豆等器皿,放满食品,整齐地排列于活动场所,叫做笾豆有践。这里指迎亲礼仪有条不紊。
【赏析】
《伐柯》一诗,从语义上分析,有两重意义,一是文本的表层语义,一是作为引伸隐喻的深层语义。
从文本语义来说,《伐柯》以砍伐一支合适的斧头柄子作比喻,说男子找一个心目中的妻子,如斧头找一支合适的柄子一般,要有一定的方法程序,也要有媒人、迎亲礼等基本的安排。因此,这首诗实在是讲诗人见到一位中意的女子,就央告媒人去说项,终于姻缘得定,安排了隆重的迎亲礼,把女子娶了过来。心中的得意,情绪的兴奋,都凝聚在这首自得自悦的欢歌中。在古代诗歌中,常以谐音示意。“斧”字谐“夫”字,柄子配斧头,喻妻子配丈夫。诗中所说“匪媒不得”、“笾豆有践”,也是具体地写出古时娶妻的过程:媒人两家介绍牵线,最后双方同意,办了隆重的迎亲礼仪,妻子过门来。这是中国古代喜庆民俗的场景,也表示中国人对婚姻大事的严肃重视。因为《伐柯》一诗说到娶妻要有媒妁之言,后人就把媒人也称为“伐柯”,为人做媒叫做“作伐”。这些词汇的形成,反映了《伐柯》一诗的本义:这是一首迎亲的欢歌。
从引伸隐喻义来说,重点落在“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这两句诗上。这里的伐柯,已经不是丈夫找妻子那样狭义的比喻,而是广义地比喻两种事物的协调关系:砍伐树枝做斧头柄,有斧与柄的协调关系;做其他事情,也有两方面的协调关系。要协调两方面的关系做到好的柄子配上好的斧头,“其则不远”,那就是不能背离基本的原则方法。如果砍下的枝条歪七扭八,过粗或过细,都不能插进斧头眼中,成为适手的斧柄。砍取斧柄,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则、方法。那么,协调一件事物一种活动的双方,也是有一定的要求、原则、方法的。从具象的斧与柄的关系,上升到抽象的一体两面的关系,这个比喻就有了广泛的意蕴,启示了一个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按一定原则才能协调。后人常用“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来表示有原则的协调关系,来引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就是从广义的比喻性来理解这两句诗的。所以牛运震《诗志》评曰:“随手作兴体,变法入妙,‘其则不远’,另生一意便深。”据《毛诗序》说,这首诗是周大夫赞美周公之作。周公是西周最贤良的大臣,周的官员作诗赞他,当然不是真的写娶妻子的事,而是借以泛指军国大事的原则性与协调性了。可以说,《毛诗序》正是从《伐柯》诗的引申义上理解诗旨的。
- 推荐作品:
- 十三经
- 尚书
- 礼记
- 孝经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戴礼记
- 正史
- 史记
- 宋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三朝北盟会编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顺宗实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洛阳伽蓝记
- 岭外代答
- 政书
- 传习录
- 荀子
- 国语
- 说苑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六韬
- 三略
- 尉缭子
- 司马法
- 投笔肤谈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农桑辑要
- 千金方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术数
- 疑龙经
- 谱录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公孙龙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类书
- 水浒传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老残游记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韩湘子全传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小五义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无量寿经
- 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郁离子
- 词源
- 桃花扇
- 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