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唐风·无衣
【原文】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注释】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译文】
①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②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③安:舒适。吉:美,善。
④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⑤燠(yù 玉):暖热。
【赏析】
此诗与《秦风·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对于诗中的句读,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今人徐培均认为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另外在一些字、词的解释上也颇多歧见。如“七”字、“子”字、“六”字,朱熹《诗集传》以为“侯伯七命,其车旗衣服,皆以七为节。子,天子也”。又云:“天子之卿六命,变‘七’言‘六’者,谦也,不敢以当侯伯之命,得受六命之服,比于天子之卿亦幸矣。”朱熹的解释,完全服从于他对于这首诗主题的理解。这首诗既然是述晋武公向周釐王请求封爵之意,那末他就必然把“七”解释为“诸侯七命”,把“六”解释为“天子之卿六命”,而把“子”解释为“天子”。前二者与晋武公的诸侯身份相当,后者则与周釐王的天子地位相称。其说固然言之成理,不失为一家之见,然与诗的本意可能相去甚远。
从对此诗主题的理解出发,“七”和“六”俱为数词,也可以看作虚数,极言衣裳之多。而“子”则为第二人称的“你”,也即缝制衣裳的妻子。这样的理解,应该是符合诗的本意的。
全诗分为两章,字句大体相同,唯两起变动一个字:“七”易为“六”;两结也变动一字:“吉”易为“燠”。这主要为的是适应押韵的需要。从全篇来说,相同的句式重复一遍,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之妙,读者在吟诵中自然能体会其中的情韵。
- 推荐作品:
- 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易经
- 中庸
- 子夏易传
- 明史
- 旧唐书
- 宋书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过江七事
- 杂史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徐霞客游记
- 通典
- 史通
- 传习录
- 幼学琼林
- 国语
- 潜夫论
- 孙子兵法
- 将苑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奇经八脉考
- 食疗本草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茶经
- 鬼谷子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西京杂记
- 水浒传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东游记
- 鬼神传
- 十二楼
- 北游记
- 南游记
- 南北史演义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独异志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抱朴子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诗人玉屑
- 南北朝
- 五代
- 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