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召南·殷其雷
【原文】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注释】
听那隆隆的雷声,
在南山的阳坡震撼。
怎么这时候离家出走?
实在不敢有少许悠闲。
勤奋有为的君子,
归来吧,归来吧!
听那隆隆的雷声,
在南山的边上响起。
怎么这时候离家出走?
实在不敢有片刻休息。
勤奋有为的君子.
归来吧,归来吧!
听那隆隆的雷声,
在南山的脚下轰鸣。
怎么这时候离家出走?
实在不敢有一会暂停。
勤奋有为的君子,
归来吧,归来吧!
【译文】
殷:声也。
雷:喻车声
遑:闲暇
殷其雷.劝以义也.召南之大夫远行从政.不遑宁处.其室家能闵其勤劳.劝以义也。
【赏析】
据毛传与郑笺,前一“斯”字指君子,后一“斯”字指此地。朱熹承袭此说,释为:“何此君子独去此而不敢少暇乎?”(《诗集传》)而严粲释云:“言殷然之雷声,在彼南山之南。何为此时速去此所乎?”(《诗缉》)从上下文看,后一种说法更为顺理成章。感叹之后,女主人公又转念为丈夫设身处地着想:只因为了公事,才不敢稍事休息。想到丈夫一心为公事奔忙,故而接下去才有“振振君子”的赞叹。毛传与郑笺均释“振振”为信厚。朱熹亦承此说。姚际恒《诗经通论》云:“盖振为振起、振兴意,亦为众盛意。”而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训“振振”为“振奋有为”,似更切合情理。这样“振振”一词就成了称扬其夫君勤奋有为的赞语了。女主人公作出这样的赞叹之后,却发出了“归哉归哉”的呼唤,表明女主人公虽然明白丈夫是为公事奔走,但还是希望他能早早归来。这种转折实质上表现了情与理的矛盾冲突。《诗序》称“劝以义”,就是着眼于其理的一面,以张扬其伦理教化的意义,但忽视了其情的一面,而且是此诗的主要一面,因而受到后人的质疑。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批评了《诗序》的这一偏颇:“按诗‘归哉归哉’,是望其归之辞,绝不见有‘劝以义’之意。”崔述的《读风偶识》也称:“今玩其词意,但有思夫之情,绝不见所谓‘劝义’者何在。”然而“绝不”云云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同样失之偏执。还是朱熹概括得好:“于是又美其德,且冀其早毕事而还归也。”(《诗集传》)近人陈子展《诗经直解》称此诗“既劝以大义,又望其生还,可谓得情理之正者也”,诚为中肯之论。
此诗以重章复叠句的形式唱出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在反覆咏唱中加深了情感的表达。每章均以雷起兴,却变易雷响的地点,不仅写出了雷声飘忽不定的特点,而且还引逗出对丈夫行踪无定的漂泊生活的挂念,诚如胡承珙所云:“细绎经文三章,皆言‘在’而屡易其地,正以雷之无定在,兴君子之不遑宁居。”(《诗经后笺》)“遑”、“息”、“居”三字则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忠于职守、不敢懈怠的态度。此诗的每一章虽只寥寥数语,却转折跌宕,展示了女主人公抱怨、理解、赞叹、期望等多种情感交织起伏的复杂心态,活现出一位思妇的心理轨迹,堪称妙笔。初读此诗会不得要领,或以偏概全,产生上文所述的岐见,因而姚际恒会这样批评朱熹:“夫冀其归,可也,何必美其德耶!二义难以合并,诗人语意断不如是。”殊不知诗作为心灵的自白,断不是非此即彼的逻辑推理,可以说诗人之语正当如是。此诗之妙正在于其上下不一的语意转折,在否定亦复肯定中呈现活的心灵。此外,此诗的语言简洁朴素,齐言中又有长短相错,模拟说话的声口,在一唱三叹中倾吐衷情,颇为传神。 (黄宝华)
- 推荐作品:
- 礼记
- 论语
- 谷梁传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正史
- 史记
- 明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新五代史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北略
- 杂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儒家
- 弟子规
- 国语
- 帝范
- 孙膑兵法
- 吴子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慎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渊海子平
- 葬书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书目答问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小说家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老残游记
- 雍正剑侠图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说唐全传
- 龙城录
- 刘公案
- 白牡丹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五灯会元
- 阴符经
- 总集
- 呻吟语
- 日知录
- 沧浪诗话
- 历史故事
- 魏晋
- 金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