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颂·清庙之什·天作
【原文】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
【注释】
高耸的岐山自然天成,
创业的大王苦心经营。
荒山变成了良田沃野,
文王来继承欣欣向荣。
他率领民众云集岐山,
阔步行进在康庄大道,
为子孙创造锦绣前程。
【译文】
⑴高山:指岐山,在今陕西岐山东北。
⑵大王:即太王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荒:扩大,治理。
⑶彼:指大王。作:治理。
⑷康:安。
⑸彼:指文王。徂:往。
⑹夷:平坦易通。行(háng):道路。
【赏析】
对于周人来说,岐山是一圣地:“周之兴也,鸑鷟(yuè zhuó即凤凰)鸣于岐山。”(《国语·周语》)周人一系传至古公亶父,居于豳地,“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去豳,度漆、沮。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史记·周本纪》)古公之前,后稷、公刘二位也是功勋卓著,《国语》之所以取岐山为周人兴起的圣地,似是极度推崇古公之仁,从上引文可见,古公不仅仁爱本族,而且推仁爱于一再侵犯于己的异族,自然更是难能可贵,因而也更具备后世儒家所定的圣人品格。
《天作》是周颂中少有的提及具体地点的作品(另一篇是《潜》),它写出了岐山。《毛诗序》说它是“祀先王先公”,朱熹《诗集传》则指为“祭大王之诗”,都认为祭祀的对象是人。姚际恒《诗经通论》引季明德语,认为是“岐山之祭”,即《天作》的祭祀对象是岐山。其实,岐山是古公至文王历代周主开创经营的根据地,其后的伐商灭纣便是在此积蓄了力量。《天作》这首诗,应该既是祭圣地,同时又是祭开创经营圣地的贤明君主的。由于岐山之业为古公开创,而文王后来由此迁都于丰,故《天作》应是在岐山对古公至文王历代君主进行祭祀的诗。至于行祭之人,则非文王的继承人武王莫属。
“天作高山”,强调上天赐予岐山这块圣地。周人重视天赐,视为吉祥,连婚娶亦是如此:“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大雅·大明》)天赐岐山之后,在这根据地上积蓄力量尚须人为,诗中便主要写这一过程。之所以仅取大王、文王二人,主要是因为他们确实是岐山九世周主最杰出的代表。灭商虽然完成于武王,但文王之时已显示出周将代商的必然趋势,纣王囚文王于羑里,只能延缓而无法阻遏这一历史发展。岐山圣地经营到文王之世,已为武王积蓄了足以灭商的雄厚实力,包括姜尚这样足以辅成伟业的贤臣。“岐有夷之行”,分明是先王开创的一条通向胜利之路。
将对圣地、圣人的歌颂融为一体,着力描写积蓄力量的进程,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天作》一诗,便如大河滔滔,飞流直泻,既显庄严,又富气势。短短七句,有如此艺术效果,可见诗歌作者的非凡手笔。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谷梁传
- 中庸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后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北齐书
- 汉官六种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晏子春秋
- 高士传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近思录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慎子
- 医家
- 金匮要略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月波洞中记
- 艺舟双楫
- 随园食单
- 墨子
- 名贤集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警世通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剪灯新话
- 二刻拍案惊奇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西汉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僧宝传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词曲
- 长生殿
- 隋代
- 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