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十六国春秋 > 正文 >>

内容简介

原书

成书过程

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私下撰写《十六国春秋》,当时北魏迁都洛阳,书籍率多分散,他只好求之公私,驱驰数岁,又约损烦文,补其不足。正始三年,《十六国春秋》初稿大部完成,但仍缺蜀录。崔鸿又花了十余年时间访求常璩所撰《蜀书》。正光三年,终于全书写毕。《十六国春秋》成书一百卷,十六国之名因《十六国春秋》一书而得名。但本书虽然完成,却又因故未敢刊印。直到北魏孝庄帝永安元年,其子崔子元将《十六国春秋》缮写一本,奏献朝廷,,藏于史馆。

散佚

北宋初编成的《太平御览》仍大量抄录《十六国春秋》。此书在北宋中期已经残缺不全,剩二十余卷,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曾引用,但已非全书,故如无《资治通鉴》,今人难以窥得五胡乱华全貌。《崇文总目》已不列其名。

辑本

明代屠乔孙、项琳之以《晋书·载记》《魏书》《北史》《册府元龟》《资治通鉴》以及《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补缀而成辑本一百卷,仍题崔鸿撰,并署屠乔孙、项琳之同订,史料丰富,然欠考证,被清人斥为伪书,是今日的流行本;另外《汉魏丛书》中保存有十六卷本,十六国各为一录,记各国主五十八人,与《晋书》大同小异。康熙时宋荦曾在京西慈仁寺购得《十六国春秋》残本,并作诗以为纪念。清代汤球辑有《十六国春秋辑补》一百卷,,所辑史料力求信而有征,并有考证工作,是研究十六国史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