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内篇·二体
三、五之代,书有典、坟,悠哉邈矣,不可得而详。自唐、虞以下迄于周,是为《古文尚书》。然世犹淳质,文从简略,求诸备体,固已阙如。既而丘明传《春秋》,子长著《史记》,载笔之体,于斯备矣。后来继作,相与因循,假有改张,变其名目,区域有限,孰能逾此!盖荀悦、张璠,丘明之党也;班固、华峤,子长之流也。惟此二家,各相矜尚,必辨其利害,可得而言之。
夫《春秋》者,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此其所以为长也。至于贤士贞女,高才俊德,事当冲要者,必盱衡而备言;迹在沉冥者,不枉道而详说。如绛县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晋卿而获记,或以对齐君而见录。其有贤如柳惠,仁若颜回,终不得彰其名氏,显其言行。故论其细也,则纤芥无遗;语其粗也,则丘山是弃。此其所以为短也。
《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也。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于《高纪》则云语在《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居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此其所以为短也。
考兹胜负,互有得失。而晋世干宝著书,乃盛誉丘明而深抑子长,其义云:能以三十卷之约,括囊二百四十年之事,靡有遗也。寻其此说,可谓劲挺之词乎?案:春秋时事,入于左氏所书者,盖三分得其一耳。丘明自知其略也,故为《国语》以广之。然《国语》之外,尚多亡逸,安得言其括囊靡遗者哉?向使丘明世为史官,皆仿《左传》也,至于前汉之严君平、郑子真,后汉之郭林宗、黄叔度,晁错、董生之对策,刘向、谷永之上书,斯并德冠人伦,名驰海内,识洞幽显,言穷军国。或以身隐位卑,不预朝政;或以文烦事博,难为次序。皆略而不书,斯则可也。必情有所吝,不加刊削,则汉氏之志传百卷,并列于十二纪中,将恐碎琐多芜,阑单失力者矣。
故班固知其若此,设纪传以区分,使其历然可观,纲纪有别。荀悦厌其迂阔,又依左氏成书,翦裁班史,篇才三十,历代保之,有逾本传。然则班、荀二体,角力争先,欲废其一,固亦难矣。后来作者,不出二途。故晋史有王、虞,而副以《干纪》;《宋书》有徐、沈,而分为裴《略》。各有其美,并行于世。异夫令升之言,唯守一家而已。
- 推荐作品:
- 史
- 十三经
- 左传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宋史
- 旧五代史
- 北齐书
- 辽史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越绝书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明夷待访录
- 孙子兵法
- 三略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农桑辑要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灵城精义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百家姓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艺文类聚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雍正剑侠图
- 南游记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说岳全传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声律启蒙
- 抱朴子
- 日知录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牡丹亭
- 唐代
- 五代
- 宋代
-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