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渊源
白寿彝指出:《史通》在形式上有近于《淮南子》的‘牢笼无地,博极古今'。……在内容和精神上,吸取了扬雄《法言》的传统,以反对诡说异辞;继承了王充《论衡》的观点,以攻击欺惑抵牾;重视了应劭《风俗通》的方法,以化除拘忌。并吸收了应劭辨识人物兼偏长短,陆景品藻贤愚善恶,刘勰评论古今文章等特点。》)对刘知几及《史通》作追本溯源的研究,有利于分清和了解《史通》在学术思想方面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有利于中肯平和地对其进行学术定位。,通过把握学术活动过程的源流变革,来揭示其发展过程中带规律性的东西更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许冠三以为:刘知几师承遍及四部。……但其中以《左传》《论衡》《文心》三书尤具决定性作用。《左传》是刘知几史学入门师,仰慕的‘述者之冠冕',创建实录史学原理之实存典范,影响于《史通》字里行间。从《史通》所言史之大用与要务看,更显得知几是《左传》学派之传人。许凌云提出,刘知几继承了孔子、司马迁以来的优良史学传统,继承了扬雄、桓谭、王充以来的批判哲学的战斗风格,也继承了前人著作,尤其是王充《论衡》和刘勰《文心雕龙》的撰述形式,,写出了《史通》。
许文重点分析了司马迁继《春秋》之业思想和所开创的通史家的道路、王充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怀疑批判精神、刘勰的史学思想与《文心雕龙》的编纂形式对刘知几的影响。符定波认为,刘知几把史识作为好是正直,善恶必书的高贵品质和勇敢精神,比孟子说得更明晰、更系统。
谢保成指出,刘知几对历史著作的类别、源流和体例等方面的总结,是直接继承了《隋书经籍志》史部的分类和序论而加以理论化的。
杨绪敏认为,《史通》与《文心雕龙》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史通》继承和发展了《文心》的某些史学观点,但不乏分歧之处;在对待儒经问题上,两书存在严重对立。因此,既不能忽视两书的某些内在联系,又不可简单地把《史通》说成是《文心》的仿效物。而应该客观地比较其异同,实事求是地作出评价。
学术著作的流传及影响,即是其学术价值的一种反映,更是时代思想特征的一种折射。苏渊曾把刘知几、郑樵、章学诚三人对于中国史学的理论体系,连类并举,辨其异同,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初步总结。他指出:刘知几偏重史法,郑樵独具史识,章学诚更在史意上作创造性发挥。
《史通》首创,重点放在编纂学上;《通志》继轨,全力集中在独见别裁的义例上;《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则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要求出发,抑马申郑,强调历史的整体和长流的观点,以建立史学新体系为目标。此文就刘郑章三人对文史批判的卓越成就,进行了初步概括,并把其中不同论点和前后继承扬弃的关系,略加疏证。
杨绪敏针对《史通》问世以来,屡遭批评和贬抑,五代以后,流传日稀的情况,首先论述了《史通》在流传过程中的坎坷遭遇,分析了《史通》流传不广的原因,继而论述了刘知几史学思想对郑樵、胡应麟、章学诚等后世史家史学理论的影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史通》的重要价值。
- 推荐作品:
- 周礼
- 论语
- 其他经学
- 白虎通义
- 汉书
- 晋书
- 隋书
- 宋书
- 魏书
- 梁书
- 辽史
- 南齐书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明夷待访录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农家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金匮要略
- 洗冤集录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棋经十三篇
- 千字文
- 龙文鞭影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太平御览
- 山海经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何典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了凡四训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文始真经
- 总集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训蒙骈句
- 词曲
- 长生殿
- 先秦
- 魏晋
- 唐代
- 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