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许凌云将《史通》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以史才三长论为中心的史学理论和历史编纂学。简言之,就是辨指归以明史义,殚体统以明史法。而全书的灵魂是融合贯通、批判创新的通识观点。通识是刘知几判定善恶是非的原则和标准,是其通古今之变的方法。
赵英从三个方面论证刘知几的史学:一、天命论与英雄史观杂糅的历史观,二、以封建正统观念为指导的历史编纂学,三、以维护封建史学严肃性为目的的史学的批评。作者由此得出结论:刘知几的史学,在本质与主流方面仍属于封建正统史学。
江湄指出,《史通》对传统史学进行了第一次理论总结。刘知几继承发展了两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伦理史学思想,要求以儒家人伦社会学说解释历史的变迁,将史学的宗旨和目的总结为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现实社会树立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的标准和规范,并制定了一整套自觉贯彻伦理主义史学思想的史学方法论,从而实现了史义和史法的统一,构成了中国史学上第一个严密的伦理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卢山红认为,《史通》之通,在全书中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详始究终的纵通,指的是用追本溯源的方式向人们呈现历史学某一方面的发展过程。凭借这种方法,刘知几不但把中唐以前许多史学现象的大致轨迹给描绘出来,而且还突出其中的质变,使人们从中获得某些带规律性的认识。二是横通,指的是一种广博的包揽度。它既表现出《史通》一书内容的广博,也表现了刘知几对许多具体问题的探讨。而通识是刘知几评价一部史书优劣的主旨,而不是最终主旨。,刘氏史学评价的最终主旨是在广博而有返约,纵贯而知变化的基础上成一家之言。这正是他求通的目的所在。
其它,如陈秉才的《论刘知几的史学思想》,符定波的《刘知几的历史方法论》,赵俊的《〈史通〉方法论》,许凌云、王学军的《试论刘知几的史学方法论》,等等,均对此类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
- 推荐作品:
- 诗经
- 孟子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南史
- 北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贞观政要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东京梦华录
- 华阳国志
- 儒家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国语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尉缭子
- 司马法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商君书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饮膳正要
- 三命通会
- 神峰通考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陶庵梦忆
- 公孙龙子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水浒传
- 西游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子不语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春秋配
- 北史演义
- 释家
- 知言
- 僧宝传
- 老子
- 阴符经
- 神仙传
- 诗文评
- 总集
- 别集
- 日知录
- 郁离子
- 词源
- 长生殿
- 历史故事
- 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