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史通 > 正文 >>

主要内容

概述

《史通》共20卷,包括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各为10卷,都是以专题论文的形式写成的。

内篇有39篇,外篇有13篇,合计52篇。其中,属内篇的《体统》《纰缪》《弛张》等3篇,大约在北宋时已亡佚,今存仅有49篇。另有《序录》一篇,为全书的序文。

《史通》的内容,大致可分下述几个方面:

史学源流及史官制度

《史通》内篇之开卷,即以《六家》《二体》两篇,根据唐代以前史学的体裁,对我国古代史学的源流进行了总结。首先,它将古代史学分叙六家,即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汉书家;总归二体,即纪传体和编年体。然后,对六家、二体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评述。刘氏认为,丘明传《春秋》,子长著《史记》,载笔之体于斯备矣。后来继作,相与因循,假有改张,变其名目,区域有限,孰能逾此?但是,在论及纪传体时,却盛誉《汉书》,,并且以为《尚书》等四家,其体久废,所可祖述者,唯左氏及《汉书》二家而已,则颠倒纪传体的源流。这是刘知几推崇断代的纪传史的缘故。同时,在《史官建置》《辨职》《忤时》诸篇中,刘氏论述了历代史官建置的沿革,史官的职责,以及唐代官修史书的弊端。

历史编纂学

这是《史通》的主要部分,包括编纂体例、编纂方法、史料搜集等方面内容。在编纂体例方面,《史通》论述纪传史和编年史的体例,而以论述纪传体为主。《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论赞》《序传》《序例》诸篇,以具体史籍为例,对纪传史各组成部分的特点、功用都详细论述。例如,它指出本纪既以编年为主,唯叙天子一人,则应专载大事,而不必巨细毕书,洪纤备录。至于书事委曲,乃是列传的任务,并对合传和附传作了独到的论述。,《史通》反对作表历,以为表历往往与史传重复,成其烦费,岂非缪乎?对于纪传史的志书,《史通》主张删除天文、艺文、五行三种,而增加都邑、方物、氏族等志。又以为每卷立论,其烦已多,而嗣论以赞,为黩弥甚,对各史的论赞则多持批评的态度。

在编纂方法方面,《史通》牵涉范围广泛,包括叙事、言语、题目、模拟、断限、书法、人物、编次、称谓、烦省等十多种问题,均属于撰史方法和写作技巧的内容,有的至今仍有参考价值。例如,刘氏以为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指出叙事是撰史的重要手法,而叙事最避忌繁芜之失。因此,刘知几主张叙事要用晦,以为用晦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可以达到一言而巨细咸该,片语而洪纤靡漏的目的。,所以,《史通》既总结前史在叙事方面的好经验,又批评各史存在冗句烦词、雕饰词藻的病例,尤其反对骈文入史的做法。又如,在《言语》篇中,刘氏主张记录历史的言语,应随时代的发展而采用当代的语言,以避免失彼天然、今古不纯的弊他例举三传不学《尚书》之语,两汉多违《战策》之词的例证,反对撰史因袭古人词句,以记述后世言语,而提出使用当世口语撰史,以使方言世语,由此毕彰的要求。这些主张都有借鉴的价值。

此外,关于史料的搜集和鉴别问题,刘知几在《采撰》篇作了专门的探讨,以为史家撰述历史,如同珍裘以众腋成温,广厦以群材合构,需要征求异说,采摭群言,然后成为不朽之作。但是,由于史料来源不同,性质各异,尤需加以选择和鉴别,苟不别加研核,何以详其是非?故作者恶道听途说之违理,街谈巷议之损实。对于失实的史料,不可低估其危害,以致毁誉所加,远诬千载,异辞疑事,学者宜善思之!

历史文献学

《史通》将唐代以前的历史文献,分为正史和杂史两大类。所谓正史,指先秦经、传,唐以前的纪传史和编年史,以及唐代官修诸史;而杂史则分为偏记、小录、逸事、琐言、郡书、家史、别传、杂记、地理书、都邑簿等10种。他在《古今正史》中,先叙述唐以前正史的源流,从《尚书》至唐修诸史,逐一介绍各史的作者、成书经过、体例卷帙、后人注补的内容。然后,在《疑古》《惑经》《申左》《杂说》诸篇中,对唐以前的历史文献,,进行全面而具体的评述,并指出其矛盾、疏略之处。如《疑古》一篇,就条列10疑,对《尚书》等提出了批评;而《惑经》对《春秋》的批评,竟达12条。总之,《史通》所论范围极其广泛,以上概括为主要的三方面,当然不能包括其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