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六气解·六气偏见
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故一气不至独见。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热、或寒,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如厥阴病则风盛,少阴病则热盛,少阳病则暑盛,太阴病则湿盛,阳明病则燥盛,太阳病则寒盛也。
以此气之偏盛,定缘彼气之偏虚。如厥阴风盛者,土金之虚也。少阴热盛、少阳暑盛者,金水之虚也。太阴湿盛者,水木之虚也。阳明燥盛者,木火之虚也。太阳寒盛者,火土之虚也。以六气之性,实则克其所胜而侮所不胜,虚则己所不胜者乘之,而己所能胜者亦来侮之也。
究之一气之偏盛,亦缘于虚。厥阴能生,则阳气左升而木荣,其风盛者,生意之不遂也。少阴能长,则君火显达而上清,其热盛者,长气之不旺也。阳明能收,则阴气右降而金肃,其燥盛者,收令之失政也。太阳能藏,则相火闭蛰而下暖,其寒盛者,藏气之不行也。土为四维之中气,木火之能生长者,太阴己土之阳升也;金水之能收藏者,阳明戊土之阴降也。中气旺则戊己转运而土和,中气衰则脾胃湿盛而不运。
土生于火而火灭于水,土燥则克水,土湿则水气泛滥,侮土而灭火。水泛土湿,木气不达,则生意盘塞,但能贼土,不能生火以培土,此土气所以困败也。血藏于肝而化于脾,太阴土燥,则肝血枯而胆火炎,未尝不病。但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湿为本气而燥为化气,是以燥气不敌湿气之旺。阴易盛而阳易衰,土燥为病者,除阳明伤寒承气证外,不多见。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
- 推荐作品:
- 诗经
- 周礼
- 仪礼
- 尔雅
- 大学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正史
- 明史
- 宋史
- 隋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明季北略
- 五代新说
- 五代史阙文
- 载记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吴船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围炉夜话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百战奇法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法家
- 慎子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本草纲目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灵城精义
- 艺舟双楫
- 茶经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朱子家训
- 论衡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太平御览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东周列国志
- 三侠五义
- 三遂平妖传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大唐新语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僧宝传
- 道家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曾国藩家书
- 西湖梦寻
- 随园诗话
- 桃花扇
- 长生殿
- 历史故事
- 魏晋
- 金朝
-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