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杂病解上·痰饮根原
痰饮者,肺肾之病也,而根原于土湿。肺肾为痰饮之标,脾胃乃痰饮之本。盖肺主藏气,肺气清降则化水;肾主藏水,肾水温升则化气。阳衰土湿,则肺气壅滞,不能化水,肾水凝瘀,不能化气。气不化水,则郁蒸于上而为痰;水不化气,则停积于下而为饮。大凡阳虚土败,金水堙菀,无不有宿痰留饮之疾。
清道堵塞,肺气不布,由是壅嗽发喘,息短胸盛,眠食非旧,喜怒乖常。盖痰饮伏留,腐败壅阻,碍气血环周之路,格精神交济之关,诸病皆起,变化无恒,随其本气所亏而发,而总由脾阳之败。缘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手太阴肺从湿土化气,湿旺脾亏,水谷消迟,脾肺之气,郁而不宣,淫生痰涎。岁月增加,久而一身精气,尽化败浊,微阳绝根,则人死矣。
高年之人,平素阳虚,一旦昏愦痰鸣,垂头闭目,二三日即死。此阳气败脱,痰证之无医者也。其余百病,未至于此。
悉宜燥土泻湿,绝其淫泆生化之源,去其瘀塞停滞之物,使之精气播宣,津液流畅,乃可扶衰起危,长生不死耳。
姜苓半夏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橘皮三钱 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百病之生,悉由土湿,是以多有痰证,而鼓胀、噎膈、虚劳、吐衄、嗽喘、惊悸之家更甚。原因土湿阳虚,气滞津凝。法宜燥土泻湿,利气行郁,小半夏加茯苓、橘皮,是定法也。
在上之痰,半成湿热,在下之饮,纯属湿寒。上下殊方,温清异制,大要以温燥水土为主。上热者,加知母、石膏。下寒者,佐干姜、附子。痰之陈宿缠绵,胶固难行者,加枳实开之。饮之停瘀脏腑者,上在胸膈,用十枣汤泻其气分,下在脐腹,用猪苓汤泻于水道。流溢经络者,用五苓散泻之汗孔。上脘之痰,可从吐出,中脘之痰,可从便下。若经络之饮,非使之化气成津,泻于汗尿,别无去路也。一切痰饮,用瓜蒂散吐下之,功效最捷。续随子仁,驱逐痰饮,亦良物也。
- 推荐作品:
- 诗经
- 礼记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笠翁对韵
- 大戴礼记
- 史记
- 魏书
- 梁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汉官六种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别史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大唐西域记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孙膑兵法
- 将苑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慎子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千字文
- 陶庵梦忆
- 南越笔记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小说家
- 山海经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喻世明言
- 新齐谐
- 济公全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常言道
- 何典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刘公案
- 北史演义
- 释家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文始真经
- 诗文评
- 幽梦影
- 呻吟语
- 伯牙琴
- 训蒙骈句
- 隋代
- 唐代
- 金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