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杂病解上·反胃根原
反胃者,阳衰土湿,下脘不开也。饮食容纳,赖于胃阴之降,水谷消磨,藉乎脾阳之升。中气健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化消,关门洞启,精华之上奉者,清空无滞,是以痰涎不生;渣滓之下达者,传送无阻,是以便溺不涩。
湿盛阳亏,中气虚败,戊土偏衰,则能消而不能受;己土偏弱,则能受而不能消。以阳含阴则性降,降则化阴而司受盛,故胃以阳土而主纳;阴含阳则气升,升则化阳而司消腐,故脾以阴土而主磨。阳性开,阴性闭,戊土善纳,则胃阳上盛而窍开;己土不磨,则脾阴下旺而窍闭。水谷善纳,上窍常开,所以能食;饮食不磨,下窍常闭,所以善吐。盖土性回运,气化无停,新故乘除,顷刻莫间。饮食不磨,势难久驻,下行无路,则逆而上涌,自然之理也。
其便结者,糟粕之传送无多也。隧窍闭涩,而渣滓有限,不能遽行,蓄积既久,而后破溢而下。下而又闭,闭而又下,零星断续,不相联属。及其迟日延时,传诸魄门,则粪粒坚硬,形如弹丸。缘大肠以燥金之府,而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故燥涩而艰难也。
仲景《金匮》于反胃呕吐,垂大半夏之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之圣方也。若与茯苓四逆合用,其效更神矣。
姜苓半夏汤
人参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茯苓三钱 白蜜半杯
河水扬之二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温服。
反胃与噎膈同理,但上脘不闭耳,全以温中燥湿,降逆开结为主。土燥阳回,饮食消化,自然不吐。谷精下润,渣滓盛满,传送无阻,大便自易。
湿气渗泄,必由便溺,若肝气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胶,疏木清风。利水滑肠之法,依噎膈诸方,无有异也。
- 推荐作品:
- 史
- 十三经
- 尚书
- 礼记
- 论语
- 大学
- 文昌孝经
- 清史稿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金史
- 辽史
- 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杂史
- 五代史阙文
- 平宋录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地理
- 蛮书
- 幼学琼林
- 说苑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北溪字义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商君书
- 慎子
- 北山酒经
- 难经
- 濒湖脉学
- 撼龙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艺术
- 书目答问
- 墨子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清代名人轶事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唐传奇
- 孽海花
- 十二楼
- 花月痕
- 北游记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河东记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列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亢仓子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唐代
- 元代
- 明代
-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