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杂病解中·蛔虫根原
蛔虫者,厥阴肝木之病也。木郁则蠹生,肝郁则虫化。木以水为母而火为子,乙木升于己土,胎于癸水而生君火,水升而化清阳,是以火不上热;甲木降于戊土,胎于壬水而生相火,火降而化浊阴,是以水不下寒。肝升而胆降,火清而水暖,木气温畅,故蠹蛔不生,以其土运而木荣也。
土湿脾陷,不能荣达肝木,子母分离,寒热不交。木以水火中气,堙于湿土,不得上下调济,由是寒热相逼,温气中郁,生意盘塞,腐蠹朽烂而蛔虫生焉。
凡物湿而得温,覆盖不发,则郁蒸而虫化,或热或寒,不能生也。故虫不生于寒冰热火之中,而独生于湿木者,以木得五行之温气也。温气中郁,下寒上热,故仲景乌梅丸方,连、柏与姜、附并用,所以清子气之上热,温母气之下寒也。不去中下之湿寒,而但事杀蛔,土败木枯,则蛔愈杀而生愈繁。此当温燥水土,以畅肝木,则蛔虫扫迹而去矣。医书杀虫之方,百试不效者也。
乌苓丸
乌梅百枚,米蒸,捣膏 人参二两 桂枝二两 干姜二两 附子二两 川椒二两,去目,炒 当归二两 茯苓三两
炼蜜同乌梅膏,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日二次。
若虫积繁盛者,加大黄二两,巴霜二钱,下尽为佳。
蛔虫生化,原于土湿木郁,法以燥土疏木为主。线白虫证,是肝木陷于大肠,木郁不达,是以肛门作痒。虫生大肠之位,从庚金化形,故其色白。而木陷之根,总由土湿,当于燥土疏木之中,重用杏仁、橘皮,以泻大肠滞气,佐以升麻,升提手阳明经之坠陷也。
- 推荐作品:
- 集
- 尔雅
- 其他经学
- 文昌孝经
- 后汉书
- 旧唐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北齐书
- 南齐书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别史
- 唐才子传
- 载记
- 洛阳伽蓝记
- 庐山记
- 政书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近思录
- 素书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扬子法言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论衡
- 容斋随笔
- 龙文鞭影
- 尚书正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山海经
- 聊斋志异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济公全传
- 花月痕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前汉演义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列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刘子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词源
- 两汉
- 唐代
- 金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