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杂病解中·积聚根原
积聚者,气血之凝瘀也。血积为癥,气积为瘕。
《金匮》: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此为癥痼害,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缘瘀血癥聚,不在子宫,三月胎长,与癥痼相碍,故血阻而下,是癥病之为血也。
《伤寒》: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缘寒气凝结,水谷不消,则大便泄利,《难经》谓之大瘕泄,是瘕病之为气也。
癥瘕之病,多见寒热。以气血积聚,阳不外达,故内郁而发热;阴不内敛,故外束而恶寒。气统于肺,血藏于肝,气聚者,多下寒,血积者,多上热。盖离阴右降而化金水,及其成水,而又抱阳气,故下焦不寒。气聚则金水失其收藏,阳不下蛰,是以寒生。坎阳左升而化木火,及其成火,而又含阴精,故上焦不热。血积则木火失其生长,阴不上根,是以热作。
血性温暖而左升,至右降于金水,则化而为清凉。血之左积者,木之不温也;血之右积者,金之不凉也。气性清凉而右降,至左升于木火,则化而为温暖。气之右聚者,金之不清也;气之左聚者,木之不暖也。而溯其原本,总原于土。己土不升,则木陷而血积;戊土不降,则金逆而气聚。中气健运而金木旋转,积聚不生,癥瘕弗病也。
化坚丸
甘草二两 丹皮三两 橘皮三两 桃仁三两 杏仁三两 桂枝三两
炼蜜、陈醋丸,酸枣大,米饮下三五丸,日二次。
若癥瘕结硬难消,须用破坚化癖之品。内寒加巴豆、川椒,内热加芒硝、大黄。
积聚之病,不过气血。左积者,血多而气少,加鳖甲、牡蛎;右聚者,气多而血少,加枳实、厚朴。总之,气不得血则不行,血不得气则不运。气聚者,血无有不积,血积者,气无有不聚,但有微甚之分耳。其内在脏腑者,可以丸愈,外在经络者,以膏药消之。
化坚膏
归尾四钱 鳖甲八钱 巴豆四钱,研 黄连四钱 三棱四钱 莪术四钱 山甲一两二钱 筋余一钱
以上八味,用芝麻油一斤、净丹八两,熬膏。
硼砂四钱 硵砂四钱 阿魏六钱,炒,研 麝香二钱 人参四钱 三七四钱 山羊血四钱 肉桂四钱
以上八味,研细,入膏,火化,搅匀。稍冷,倾入水盆,浸二三日,罐收,狗皮摊。
皮硝水热洗皮肤,令透,拭干,生姜切搽数十次,贴膏。一切癖块积聚,轻者一贴,重者两贴,全消。渐贴渐小,膏渐离皮,未消之处,则膏粘不脱。
忌一切发病诸物,惟猪、犬、鸭、凫、有鳞河鱼、菘、韮、米、面不忌。其余海味、鸡、羊、黄瓜,凡有宿根之物,皆忌。若无鳞鱼、天鹅肉、母猪、荞麦、马齿苋,则忌之终身。犯之,病根立发。若癖块重发,则不可救矣。
- 推荐作品:
- 经
- 十三经
- 尚书
- 周礼
- 孟子
- 公羊传
- 易经
- 中庸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清史稿
- 宋书
- 梁书
- 逸周书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华阳国志
- 政书
- 通典
- 史通
- 儒家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兵家
- 百战奇法
- 吴子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慎子
- 邓析子
- 伤寒论
- 难经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术数
- 疑龙经
- 灵城精义
- 园冶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权谋残卷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三刻拍案惊奇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老残游记续集
- 唐摭言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释家
- 五灯会元
- 老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隋代
- 唐代
- 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