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回文秋闺怨
作者:苏轼 年代:宋代
井桐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桐井。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
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
译文
井栏边两裸梧桐树,望着我的冷色的新妆。我穿垂垂的新妆,初次望着两棵梧桐树立在井栏旁。我低垂地望着井栏边的花在凋落愁叹,发愁的花在井栏边望着我失色低头。
形影孤单,悲叹我度失眠难熬的长夜。长长的秋夜,一怜我这孤单的身影。楼上不适应这肃杀的秋色,萧瑟的秋色,我不应该上楼去眺望。
注释
菩萨蛮: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又名“菩萨篁”、“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等。上下片各四句,均为两仄韵,两平韵。
回文:诗词的一种形式,因回环往复均能成诵而得名,相传起于前秦窦滔妻苏蕙的《璇玑图》。闺怨:女子所抒愁怨。
照:看,望。新妆:女子新颖别致的打扮。
冷:垂垂色。新:初次。
对:望。羞:低垂。
不宜:不适应,意谓楼上也有凉意了。
上片,运用象征、寄寓手法,写了少妇见物动心的“愁”情。“井桐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桐井”,与“新妆本绝世,妙舞亦如仙”(南朝梁王训《应令咏舞》)有异曲同工之妙。苏轼本意是写少妇的外表美,可苏轼还是要将象征萧瑟的“梧桐”,与象征美女的“新妆”,放在一起映衬着写,且树与人共鸣,为的是突出少妇感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而“愁”思满怀。同样,“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又进深一层从“梧桐”照秋,写到“井花”愁秋。从“井花”愁秋又写到少妇“对羞”。花与人对话,还是为了突出少妇伤感秋色衰败,春心消融,“愁”思绵绵。
下片,直写闺阁少妇夜思郎君的自嘲心态。“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首先从“影孤”进到“孤影”,从“夜永”进到“永夜”,反映了少妇夜思的漫长过程。一个“怜”字,传神地贯穿始终,有“徘徊处渐移深窈,何人正弄,孤影编趾西窗悄”(宋代周邦彦《倒犯·新月》)的徘徨不安的情态。“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进一步衬托少妇秋夜思念郎君的深沉心态。“楼”与“秋”互不兼容,楼已横秋,人何须眺望,一语双关,秋色值不得眺望,郎君也不能如此。
全词运用象征、双关的手法,在苏轼笔下,爱情所具有的神秘而微妙的内蕴,少女羞涩而多愁的心态,被反复描绘。从极为普通且能反映秋色衰临的景物“桐”、“井”、“花”、“楼”,寄寓了少妇“永夜”孤影的梦幻感、寂寞感和愁苦感。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十月。苏轼被贬黄州,“杜门谢客”,冬至后又去天庆观养炼。在无所收获之后,作该词以解脱。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推荐作品:
- 子
- 尚书
- 周礼
- 笠翁对韵
- 大戴礼记
- 后汉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辽史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晏子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东京梦华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围炉夜话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孙膑兵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管子
- 折狱龟鉴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千金方
- 针灸大成
- 温病条辨
- 天玉经
- 疑龙经
- 园冶
- 谱录
- 吕氏春秋
- 智囊全集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三侠五义
- 女仙外史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小五义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总集
- 冰鉴
- 伯牙琴
- 词源
- 桃花扇
-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