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半身屏外
作者:惠洪 年代:宋代
半身屏外。睡觉唇红退。春思乱,芳心碎。空馀簪髻玉,不见流苏带。试与问,今人秀整谁宜对。湘浦曾同会。手搴轻罗盖。疑是梦,今犹在。十分春易尽,一点情难改。多少事,却随恨远连云海。
此词步秦观《千秋岁·谪虔州日作》原韵,写妇人闺思。
上阕写思妇睡觉的慵懒情态:她上半身探出曲屏之外,唇上的朱红已经褪色。枕上只见簪发的玉钗,却不见了系罗衣的、用五色丝线作穗的流苏带子。佩饰物的零乱,人物的怠倦将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纷纭春思,破碎芳心形象化了。末句忽作诘问之辞,试问今人之秀整谁可与匹?秀整,风流俊逸貌。晋人温峤被认为风仪秀整,人皆爱悦之(见《晋书·温峤传》);《唐书·汝阳王琎传》载,王“眉宇秀整,性谨洁善射”,可见此指思妇春心所系之情人。
下阕忆及湘水之滨的一次幽会。当时自己正擎着一把轻罗作的小伞,所有细节都历历在心,如今孤居独处,竟怀疑那不过是巫山之梦。春宵苦短,春光易尽,而柔情不改。这里“十分”对“一点”,突出春之浓,情之专;“易尽”对“难改”,强调欢会之短暂,情爱之绵长。反义词从两极合成了“情”的强劲的张力。
末句宕开,“却随恨远连云海”,情含无限,尺幅千里,大有“篇终接浑茫”之势。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以忘情绝爱是佛之所训,惠洪身为衲子,词多艳语而批评他。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则称之为“浪子和尚”。唯宋许彦周云:“上人(指惠洪)善作小词,情思婉约,似秦少游,仲殊、参寥皆不能及。”(《许彦周诗话》)
惠洪俗姓彭,少时为县小吏,知书,又精医理,受知于黄庭坚(1045-1105),大观(1107-1110)中,他才“乞得祠部牒为僧”,半路出家,或尘心未泯。但当时高僧,亦不拒绝用艳诗说法,如宋孝宗时中竺中仁禅师即引“二八佳人刺绣迟,紫荆花下啭黄鹂。可怜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说禅理。可见当时诗僧对待艺术和宗教生活有着双重的标准。
惠洪(1070-1128),一名德洪,字觉范,自号寂音尊者。俗姓喻(一作姓彭)。宜丰县桥西乡潜头竹山里人。宋代著名诗僧。自幼家贫,14岁父母双亡,入寺为沙弥,19岁入京师,于天王寺剃度为僧。当时领度牒较难,乃冒用惠洪度牒,遂以洪惠为己名。后南归庐山,依归宗寺真静禅师,又随之迁靖安宝峰寺。惠洪一生多遭不幸,因冒用惠洪名和结交党人,两度入狱。曾被发配海南岛,直到政和三年(1113)才获释回籍。建炎二年(1128)去世。?
- 推荐作品:
- 经
- 诗经
- 孝经
- 孟子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晋书
- 周书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编年史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别史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越绝书
- 东京梦华录
- 政书
- 史通
- 儒家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法家
- 折狱龟鉴
- 齐民要术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棋经十三篇
- 千字文
- 百家姓
- 笑林广记
- 陶庵梦忆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太平广记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北游记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开辟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两汉
- 元代
-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