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太平御览 > 正文 >>

地部·卷四十

  ○沟

  《释名》曰:田间之水曰沟,沟者,构也,从横相交构也。

  《尔雅》曰:溪注谷曰沟。

  《周礼》曰:匠人为沟洫,九夫为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城,城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风俗通》又载也。)

  《传》曰:梁伯好土功,乃沟公宫。

  又曰:鲁将与齐战,师不逾沟,樊迟曰,请三刻而逾之。众从之。(如樊迟约,乃逾沟。)

  又曰:哀公九年,吴城邗,沟通江淮。杜预注曰:於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今广陵邗江是。故《史记》云:邗沟即吴王夫差所开漕运,以通上国。

  《国语》曰:吴王夫差既杀申胥,不稔於岁,(稔熟称岁也。)乃起师北征,开为深沟,通於商鲁之间,(开,掘地。商,宋也。)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定公于黄池。

  《论语》曰:禹尽力於沟洫。

  《史记》曰:汉王四年,王军广武,关中兵益出,当此时,彭越起兵居梁地,往来弱楚兵,绝其粮道,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羽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羽解而东,汉王欲引而西,用张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

  《博物志》曰:徐偃王治其国,仁义著闻,欲周行上国,乃通沟陈蔡之间,得朱弓朱矢。

  又曰:酒泉延寿县南有山,石水出处,如莒地为沟。

  郦善长《水经注》曰:高唐县有甘枣沟,水侧多枣,故俗取名沟焉。

  《殷氏世传》曰:殷褒为荥阳令,先多霪雨,百姓饥馑,君乃穿渠入河四十馀里,疏导原隰,用致丰年,民赖其利,号曰殷沟而颂之。

  《庄子》曰:寻常之沟洫,巨鱼无所还其体,而鲵鱿为之制。

  《孟子》曰: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内之沟中。

  《杨子图经》曰:六合县东三十里,从岱石湖入四里至沟中心,与陵分界。案《后汉书》张纲为广陵太守,济惠於百姓,劝课农桑,於东陵村开此沟,引湖水灌田,以此号为张纲沟。

  阮胜之记曰:吴王濞开茱萸沟,通运至海陵仓,北有茱萸村,故以村立名。故《史记》云:邗沟,即吴王夫差所开漕运以通上国。

  崔豹《古今注》曰:羊沟者,言羊喜抵触垣墙,故为沟以隔之。一曰,植高杨于其上,故谓之杨沟。

  《古诗》曰:今日斗酒别,明日沟水头。蹀躞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渎

  《礼记月令》曰:季春之月,道达沟渎开通道路。

  《尔雅》曰:沟注澮曰渎。(水流不绝曰渎。)

  《汉旧仪》曰:祭四渎用牲。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秦录》曰:建元十二年,坚以关中水旱不时,议依郑白故事,发王侯以下及豪强富民僮隶三万人,开泾水上源,凿山起堤,通渠引渎以溉田,民赖其利。

  伏滔《北征记》曰:姑熟西北有甘宁墓,孙皓时,占者云,墓有王气,皓凿其后十许里曰直渎。

  《越绝书》曰:铜姑渎长一百五十步,去县二十里。

  ○渠

  《史记河渠书》曰: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酾二渠(《汉书音义》曰:酾,分也。)以引其河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也。郑国间说秦,令凿泾,自中山南,西交瓠口为渠,溉斥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锺,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为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汉书》曰:禹作二渠以引河,武帝时,穿渠水岸若崩,乃凿井深四十丈,井下相通,井渠自此始。得龙骨,故龙首渠。起谷口,入栎阳,注渭中,因名渠,民得其饶。歌曰:"田於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公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

  又曰:张掖郡有千金渠。

  范晔《后汉书》曰:樊密所起庐舍,皆有深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

  《魏志》曰:辽西单于蹋顿尤强,公将征之,凿渠自滹沱入泒水,名平虏渠。又从沟河口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

  又曰:建安十八年九月,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河。

  又曰:贾逵为豫州刺史,通运渠二百馀里,所谓贾侯渠。

  《北史》曰:郭衍为开漕渠大监,部率水工凿渠引渭水,经大舆城北,东至潼关,漕运四百馀里,关中赖之,名曰富人渠。

  《隋书》曰:薛胄为兖州刺史,先是兖州城东沂、泗二水合而南流,泛滥大泽中,胄遂积石堰之,使决令西注,陂泽尽为良田,又通转运,利尽淮海,百姓赖之,号为薛公丰兖渠。

  《唐书》曰:温造为郎州刺史,在任开后乡渠九十七里,溉田二千顷,郡人获利,乃名为右史渠,造自起居舍人出郡。

  《水经注》曰:汉司空渔阳王梁之为河南也,将引穀水以溉京师,渠成而水不流,故以坐免。后张纯堰洛以通漕,洛中公私怀赡。是以渠今引穀水,盖纯之创也。

  又曰:汉明帝之世,司徒伏恭荐王景善能治水,显宗诏与谒者王吴始作浚仪渠,吴用景法,水乃不害,此即景时所修故渎也。渠流东注浚仪,故复谓之浚仪渠也。明帝十五年东巡狩至无盐,帝嘉景功,拜河堤谒者。

  又曰:魏武帝又堰漳水回流东注,世号天井堰。二十里中作十二磴,磴相去三百步,令互相灌注,一原分为十二流,皆悬水门,自城西东入,迳铜雀台下,伏流入城,东流谓之长明渠。

  戴延之《西征记》曰:洛阳城外四面有阳渠水,周公所制也,建春门外二桥最大,一从一横。

  《续述征记》曰:按《河渠书》《沟洫志》引河为洪沟。一说秦至魏凿渠引河灌大梁,名曰洪沟焉。

  崔寔《政论》曰:战国海内十二分,魏州有史起引漳水灌邺,民以兴歌,蜀郡李冰凿离堆通二江,益部至今赖之。秦开郑国,汉作白沟,而关中号为陆海。

  《郡国志》曰:瀛州平舒县古五渠水,魏延兴初,文安县人孙愿等捕鱼此水,先祭,忽有群鱼从西而来,有一人异甚,谓愿曰:"若得大鱼勿杀。"及下网,果得大鱼,乃杀之,腹中尽得其祭而食,群鱼并飞,遂不复得,因名此处为飞鱼口。

  《邺城故事》曰:西门豹为令,造十二渠,决障水以溉民田,因是户口丰饶。今渠一名安泽陂是也。

  《内黄图经》曰:前汉倪宽迁内黄令,吏民大信,表开六辅渠以大灌溉,民极获利,因曰倪公渠。

  ○甽

  《说文》曰:甽,水流也。

  《周礼》曰:倍洫曰甽。

  稽康《养生论》曰:或益之以甽浍。

  ○澮

  《说文》曰:澮,水流澮澮也。广二寻,深二仞。

  《书》曰: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澮。

  《尔雅》曰:谷注沟曰澮。

  《释文》曰:澮,会也,小沟之所会也。

  ○汎

  《续述征记》曰:齐人谓湖为汎,汎中有九十九台,皆生结蒲,因此蒲生自结。

  《风俗通》曰:汎,莽也,言其平望汎莽,无涯际也。

  ○湾

  郦善长注《水经》曰:沅水,又东历临沅县西,为明月池白壁湾,湾状半月,清潭镜澈,上则风籁空传,下则泉响不断,行者莫不拥檝嬉游,徘徊爱玩。

  《江夏记》曰:败舶湾,在县西北七里。按《吴志》云:"孙权与群臣泛觞於大船江中,西上逢恶风,权遣柁工张颉取氵罗洲,谷利抜剑拟柁工急取樊口,未及至口,湾中船破,因名败舶湾。权至岸,谓谷利曰:"何怯於水也?"谷利曰:"大王万乘之主,欲涉不测之渊,一旦倾危,社稷何寄?"因登陆路而归。

  《浔阳记》曰:蠡湖西湾,夏秋水渺涨,商徒萦纡牵舟循绕,人力疲劳,号为西疲湾,亦云西湾。又有白沟湾,亦在湖西,泛涨惊波似雪,汹涌沟湾,因是名焉。又有落星湾,湾内有落星石,周围百步许。又有神林,下有庙,祈福而获前进,由是名焉。又有女儿庙,祈祷亦有灵应,即不许,所值亦无害。

  《永嘉郡记》曰:乐城县三原亭,去郡百二十里,溪水清如镜,曩昔有得一死〈鱼占〉者,鳍大五六围,一鳍辄得数十斛鲊,此湾无所不容。有人能食者,常自譬腹如三原湾,无所不容。

  《水经注》曰:渭水东南与神涧水合,《开山图》所谓灵泉池也,俗名为万石湾。泉深不测,实为灵异,先后漫游者,多罹其害。

  《鄱阳记》曰:清湾,在县东南七里,隋开皇中,太守梁文谦莅官清洁,取此湾水以自供,后人思其恩德,号为清湾。

  ○浦

  《说文》曰:浦,水滨也。

  《诗》曰: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郡国志》曰:夏曰浦有龙鱼,昔禹南济黄龙夹舟之处。

  《楚词》曰:望涔阳之极浦。

  《述异记》曰:上虞县有石驼步,水际谓之步也。瓜步在吴中,吴人卖瓜於江畔,因以名也。江中有鱼步,龟步,湘中有灵妃步。按吴楚间谓浦为步,盖语讹耳。

  《吴录》曰:富阳浦,汉末为吴县于津,吴大帝时有浦通浙江至庐及桐溪,故曰桐庐县。东有大溪注庐口,渌波青岩,昔晋征士散骑侍郎戴勃游此,自言山水之极致也。

  《郡国志》曰:金陵西浦,亦云项口,即张硕捕鱼遇杜兰香处也。

  《江夏记》曰:南浦,在县南三里。《离骚》曰:"送美人兮南浦。"其源出京首山,流入大江,春冬涸竭,秋夏泛涨,商旅往来,皆於浦停泊,以其在郭之南,故称南浦。

  《续搜神记》曰:庐江筝笛浦,浦中有大舶覆水内,渔人宿旁,闻筝笛之声及香气氤氲,云是曹公载妓船覆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