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解儿难·泻白散不可妄用论
钱氏制泻白散,方用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治肺火皮肤蒸热,日晡尤甚,喘咳气急,面肿热郁肺逆等证。历来注此方者,只言其功,不知其弊,如李时珍以为泻肺诸方之准绳,虽明如王晋三、叶天士,犹率意用之。愚按此方治热病后与小儿痘后,外感已尽真气不得归元,咳嗽上气,身虚热者,甚良;若兼一毫外感,即不可用。如风寒、风温正盛之时,而用桑皮、地骨,或于别方中加桑皮,或加地骨,如油入面,锢结而不可解矣。考《金匮》金疮门中王不留行散,取用桑东南根白皮以引生气,烧灰存性以止血,仲景方后自注云∶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根勿取之。沈目南注云:风寒表邪在经络,桑根下降,故勿取之。愚按∶桑白皮虽色白入肺,然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风,风气通于肝,实肝经之本药也。且桑叶横纹最多而主络,故蚕食桑叶而成丝,丝,络象也,桑皮纯丝结成象筋,亦主络;肝主筋,主血,络亦主血,象筋与络者,必走肝,同类相从也。肝经下络阴器,如树根之蟠结于土中;桑根最为坚结,诗称:“彻彼桑土”,《易》言∶“系于苞桑”是也。再按∶肾脉之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肺与肾为子母,金下生水。桑根之性,下达而坚结,由肺下走肝肾者也。内伤不妨用之,外感则引邪入肝肾之阴,而咳嗽永不愈矣。吾从妹八、九岁时,春日患伤风咳嗽,医用杏苏散加桑白皮,至今将五十岁,咳嗽永无愈期,年重一年,试思如不可治之嗽,当早死矣,如可治之嗽,何以至四十年不愈哉?亦可以知其故矣。遇见小儿久嗽不愈者,多因桑皮、地骨,凡服过桑皮、地骨而嗽不愈者,即不可治,伏陷之邪,无法使之上出也,至于地骨皮之不可用者,余因仲景先师风寒禁桑皮而悟入者也。盖凡树木之根,皆生地中,而独枸杞之根,名地骨者何?
盖拘杞之根,深入黄泉,无所终极,古又名之曰仙人杖,盖言凡人莫得而知其所终也。木本之入下最深者,未有如地骨者,故独异众根,而独得地骨之名。凡药有独异之形,独异之性,得独异之名者,必有独异之功能,亦必有独异之偏胜也。地骨入下最深,禀少阴水阴之气,主骨蒸之劳热,力能至骨,有风寒外感者,而可用之哉!或曰∶桑皮,地骨,良药也,子何畏之若是?余曰:人参、甘草,非良药耶?实证用人参,中满用甘草,外感用桑皮、地骨,同一弊也。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尚书
- 左传
- 中庸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汉书
- 宋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杂史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庐山记
- 增广贤文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中论
- 孙子兵法
- 太白阴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慎子
- 农家
- 黄帝内经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肘后备急方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葬法倒杖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人物志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水浒传
- 聊斋志异
- 阅微草堂笔记
- 东周列国志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狄公案
- 花月痕
- 南游记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释家
- 无量寿经
- 阴符经
- 昭明文选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魏晋
- 宋代
- 元代
-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