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世居京口。早年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精通佛教经论。梁武帝时,历任奉朝请、东宫通事舍人等职,深为萧统所重。晚年出家为僧,改名慧地。南齐末年,写成《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
《文心雕龙》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敦煌发现的唐写本残卷。单刻传世年代最早的,是元至正十五年嘉兴郡学刻十卷本。明清两代,刊本颇多,以明万历间刊梅庆生音注本、清乾隆间刊黄叔琳辑注本较知名。现代学者撰注的诸本中,以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影响最大。另有杨
唐代姚思廉《梁书·刘勰传》:初,勰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引而次之。……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唐代
《文心雕龙》中所包含的与文学史、文学批评以及文学理论密切相关的内容,尽管瑕瑜互见,但将之置入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中去看,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虽然书中以原道征圣宗经为主旨的文章学导论显现了作者的思想局限,但文笔精致、叙述周详而又具有早期古典
主题思想刘勰认为包括文学创作在内的一切文的写作,归根结底都是对道的某种阐发。所谓道,联系书中上下文看,主要是指儒家正统思想。所以在文章阐发道的途径方面,作者提倡征圣与宗经,因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而圣人借以明道之文,最典范的便是儒家
时代背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乱而又是大融合的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错综交织,十分尖锐。这种情况虽然和《文心雕龙》的产生没有直接联系,但《文心雕龙》出现于齐梁时期又和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分割不开
《文心雕龙》共十卷,五十篇,分上下两编,各二十五篇。全书用骈文撰写,各篇末均缀四言八句赞一首。除最末的第五十篇《序志》为全书序例,自述撰著动机、宗旨及全书结构外,其余四十九篇分论文用,即作文的宏观、微观诸问题,以合《周易·系辞上》大衍之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