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卷下·治法·腹内痈论
古之医者,无分内外,又学有根柢,故能无病不识。后世内外科既分,则显然为内证者,内科治之;显然为外证者,外科治之。其有病在腹中,内外未显然者,则各执一说,各拟一方,历试诸药,皆无效验。轻者变重,重者即殒矣。此等证,不特外科当知之,即内科亦不可不辨明真确。知非己责,即勿施治,毋至临危束手,而后委他人也。腹内之痈有数证;有肺痈,有肝痈,有胃脘痈,有小肠痈,有大肠痈,有膀胱痈。惟肺痈咳吐腥痰,人犹易辨。余者或以为痞结,或以为瘀血,或以为寒痰,或以为食积,医药杂投,及至成脓,治已无及。
并有不及成脓而死者,病者、医者,始终不知何以致死,比比然也。今先辨明痞结瘀血,寒痰食积之状。凡痞结瘀血,必有所因,且由渐而成;寒痰则痛止无定,又必另现痰症;食积则必有受伤之日,且三五日后,大便通即散。惟外症则痛有常所,而迁延益甚。《金匮》云:诸脉浮数,当发热,而反淅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以手按肿上热者,有脓;不热者,无脓。此数句乃内痈真谛也。又云∶肠痈之为病,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是也。若肝痈,则胁内隐隐痛,日久亦吐脓血。小肠痈,与大肠相似,而位略高。膀胱痈,则痛在少腹之下,近毛际,着皮即痛,小便亦艰而痛。胃脘痈,则有虚实二种,其实者易消;若成脓,必大吐脓血而愈。惟虚症则多不治,先胃中痛胀,久而心下渐高,其坚如石,或有寒热,饮食不进,按之成痛,形体枯瘦,此乃思虑伤脾之症,不待痈成即死。故凡腹中有一定痛处,恶寒倦卧,不能食者,皆当审察,防成内痈。甚毋因循求治于不明之人,以至久而脓溃,自伤其生也。
- 推荐作品:
- 周礼
- 易传
- 文昌孝经
- 汉书
- 明史
- 清史稿
- 宋书
- 周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传记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载记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庐山记
- 弟子规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素书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投笔肤谈
- 法家
- 管子
- 扬子法言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四圣心源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葬书
- 神峰通考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园冶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幽明录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夷坚志
- 韩湘子全传
- 雷峰塔奇传
- 刘公案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中说
- 阴符经
- 抱朴子
- 刘子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历史故事
- 唐代
- 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