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阐释性语体文献提供话语资源语是先秦时期非常普遍的一类文体,它作为古人生存经验、知识积累的结晶和为人处世的指南,是当时人们的一般知识和共有的思想、话语资源,也是后人常常借用的文化资源。语类文献通常以明德为目的,具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有言类
十卷旧本题曰《汲冢周书》。考《隋经籍志》《唐艺文志》,俱称此书以晋太康二年得於魏安釐王蒙中。则汲冢之说,其来已久。然《晋书·武帝纪》及《荀勖》《束晳传》,载汲郡人不准所得《竹书》七十五篇,具有篇名,无所谓《周书》。杜预《春秋集解後序》,载汲
有人认为今本盖後人合旧本与晋太康年间汲冢所出之周书而成,故有汲冢周书之名。但多数人认为称今本《周书》为《汲冢周书》,是一种误解。 《逸周书》内容庞杂,各篇体例不尽一致,性质亦有不同。如前三篇《度训》《命训》《常训》,皆以王者师的口吻,讲为政
今传世本有十馀种,以元至正十四年嘉兴路学宫刊本为最古,但不易得。《四部丛刊初编》所收为明嘉靖间四明章檗刊本。清乾隆间卢文弨合众本校刊,是为抱经堂本,世推最善。清人著者数家,以朱右曾《周书集训校释》流传最广,然其注较简,且说多本丁宗洛《逸周书
由于《逸周书》部分内容及思想与儒家道德理论相违背,其书迄清代一直不甚为人所重,故乏精校,版本文字脱误严重。
《逸周书》之来历,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所引刘向语及刘知几《史通》皆以为是孔子删削《尚书》之馀篇,今人多不信从,而以为是战国人所编;各篇写成时代或可早至西周,或晚至战国或西汉,另有个别篇章,可能还经汉代人改易或增附。如《时训》以雨水为正月中
《逸周书》原名《周书》。《逸周书》称呼初见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自清代修《四库全书》,题名为《逸周书》,《逸周书》书名才确定。《隋书·经籍志》又误题为《汲冢周书》,相传乃孔子所删百篇之余,故不入六经。作者不详。此书经后代学者考定为先秦古
《逸周书》今今本全书十卷,正文七十篇,其中十一篇有目无文,四十二篇有晋五经博士孔晁注。各篇的篇名均赘解字。又序一篇,各本或在卷端,或附卷尾。《左传》《国语》称引《周书》多次,考查文字,在今《尚书》之中与《墨子》《战国策》也称引《周书》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