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是一部汇编文集,原文章的作者已不可考,清代牟廷相最早提出《战国策》作于蒯通,20世纪30年代,罗根泽也提出类似观点,还有人认为由《蒯子》 和《主父偃》拼合而成。而中书六号《国策》等,是各种抄藏本的题名不同;刘向编录《战国策》时,依
刘向,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末年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历任散骑谏大夫、散骑宗正、光禄大夫等职。曾奉命领校秘书,撰《别录》,其后以《别录》为基础,撰成《七略》,这是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治《春秋榖梁传》。
《战国策》作为先秦时期作品,很多文字的书写和意思同后世迥异,比如《赵一·赵收天下且以伐齐》中参分赵国壤地,而《史记·赵世家》所记为三分王之地,马王堆出土帛书《战国策纵横家书》所记为疎分赵壤,疎,同疏,古文中指分散,即瓜分的意思。《战国策》一
文学影响《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战国策》书中还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有人统计多达20
战代任武,而文士不绝,诸子以道术取资,屈宋以楚辞发采,乐毅报书辨以义,范雎上书密而至,苏秦历说壮而中,李斯自奏丽而动。若在文世,则扬、班俦矣文辞骎骎乎上薄六经,而下绝来世六经,治世之文;《国策》,乱世之文,然有英伟气,非治世、衰世之文之比至
日本学者将《战国策》的策文分为两种:将采用书信、奏言、对话等形式,而且有历史背景的、比较可靠的资料称为‘故事',将并非书信、奏言形式而是概括几个故事的形式称为‘传说'。这一做法基于《战国策》史料的驳杂性、层次性,回避了史
《战国策》成书以后,其内容的真实性就一直饱受争议,甚至可说它的性质与定位是《战国策》研究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刘向本人是把它算作《六艺略》部分,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换言之,刘向认为这部书是纵横家策谋的大总汇。四部归类法出现后,多将其归
古代版本中,吴师道《战国策校注》可能是仅有的加了很丰富的注音的版本。他的作品成书于元代,处于近代汉语阶段,与现代汉语语音已经很接近。通过对该书注音中反切上字和直音的考察,可以发现声母变化的一些规律。他的注音中已经有不少语句能够体现轻重唇区分
士人阶层战国时代是一大变革时代,旧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交替,原有统治阶级担负不起这种社会变革的重大责任,需要招徕贤能之士。各国纷纷开始搜寻能够帮助变法的人才。如秦国的商鞅、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齐国的邹忌、赵国公仲连、韩国申不害等,都为各国
尚士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招贤纳士、礼贤下士成为这个时代的突出现象。在《战国策》里,这种现象侧重表现为尚士。有长于图谋划策、运筹帷幄的谋士,有善于奔走游说、应对辩难的辩士,有不惜舍命而报主的勇士,也有为人排忧解难、高行义节的义士。士虽然包含
写作手法写人艺术《战国策》中刻画了许多性格丰满的人物形象,据统计全书涉及的人物约六百多名,其中事迹较为详细、形象鲜明者不下百来人。前后入选教材的,就包括讽齐王纳谏的邹忌、说赵太后的触龙、客孟尝君的冯谖等。其中,包括三叠式的结构艺术手法,从而
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用刘向的话是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众贤辅国者既没,而礼义衰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这个时期,井田制度被破坏并最终被废弃,铁制农具和畜力出现,私田大量产生
古《战国策》原本早已亡佚。东汉延笃可能是第一个对《战国策》作专门研究的学者,他所作《战国策论》一卷据称内容简略,早亡佚。同时期的高诱则开始为此书做较详细的标注,大概恢复有十篇左右。他注的《战国策》有策文三十三篇,需注释之处有双行夹注,所注内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共245年间,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或者说记录了当时的纵横家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及其权谋智变斗争故事。内容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