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齐三·楚王死
楚王死,太子在齐质。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于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
楚怀王死在秦国时,太子还在齐国充当人质。苏秦就对担任齐相的孟尝君田文说:“您为什么不扣留楚国太子,用他与楚国交换下东国的土地呢?”孟尝君说:“不能这样做,如果我扣留了楚国太子,而楚国另立新君,这样的话我就失去了一个人质,还会落下个不义的名声。”苏秦说:“不对,楚国一旦另立新君,您就可以挟持太子以逼新主:‘如果楚国能割让东国的土地,我就为大王杀掉太子,否则我将联合秦、韩、魏三国一起拥立太子为王。’这样下东国的土地必能到手。”
苏秦之事,可以请行;可以令楚王亟入下东国;可以益割于楚;可以忠太子而使楚益入地;可以为楚王走太子;可以忠太子使之亟去;可以恶苏秦于薛公;可以为苏秦请封于楚;可以使说薛公以善苏子;可以使苏子自解于薛公。
苏秦的这个计谋有多种好处:他可以请求出使楚国;可以迫使楚王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国;可以继续让楚国多割让土地给齐国;可以假装忠于太子,迫使楚国增加割地的数目;可以替楚王赶走太子;可以假装替太子着想而让他离开齐国;可以借此事在孟尝君那里诋毁自己趁机取得楚国的封地;也可以让人说服孟尝君,也可以用自己的计策解除孟尝君对自己的戒心。(按:以上都是假设,以下是完成这些假设的实践)
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得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因遣之。
苏秦对孟尝君说:“我听说‘计谋泄露所做的事情就不会成功,遇到事情犹豫不决就难以成名’。如今您扣留太子,是为了得到下东国之地,如果不尽快行动,恐怕楚人会另有算计,您便会处于空有人质而身负不义之名的尴尬处境。”孟尝君:“先生说得很对,但是我该怎么办?”苏秦回答说:“我愿意为您出使楚国,游说它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一旦得地,阁下便成功了。”孟尝君说:“有劳先生了。”于是派苏秦到楚国完成使命。
谓楚王曰:“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故曰可以使楚亟入地也。
苏秦来到楚国,对新立的楚王说:“齐国的人想奉太子为楚国的国君,图谋用太子来交换贵国的下东国的土地。现今事势紧迫,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土地给齐,太子便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换取齐国人对自己的支持。”楚王赶紧恭敬的回答:“寡人一切遵命照办!”于是献出下东国的土地。可见苏秦之计能使楚王赶紧割让土地。
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故曰可以益割于楚。
苏秦回到齐国,对孟尝君说:“看楚王诚惶诚恐的样子,还可以割让更多的土地。”孟尝君问:“有什么办法呢?”苏秦回答说:“请让我把内情告诉太子,让他前来见您,您假意表示支持他回国执政,然后故意让楚王知道,这样可以让楚国割让更多的土地。”可见苏秦的计策可以从楚国割取更多的土地。
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故曰可以使楚益入地也。
于是苏秦前去拜见楚太子,对他说:“齐国拥立太子为楚王,可是新立的楚王却以土地贿赂齐国以扣留太子。齐国嫌得到土地太小,太子何不以更多倍数的土地许诺于齐呢?若能如此,齐人一定会支持您。”太子说:“好主意。”就把比楚王割让的多出一倍的土地许诺给齐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甚是惊慌,便割让更多的土地,还诚惶诚恐,害怕事情不能成功。——可见苏秦之计可以使楚王割更多的土地。”
谓楚王曰:“齐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挟太子也。今已得地面求不止者,以太子权王也。故臣能去太子。太子去,齐无辞,必不倍于王也。王因驰强齐而为交,齐辞,必听王。然则是王去仇而得齐交也。”楚王大悦,曰:“请以国因。”故曰可以为楚王使太子亟去也。
苏秦又跑到楚王那里讨好说:“齐人之所以胆敢多割楚地,是因为他们以太子相要挟。如今虽已得到土地,可仍然纠缠不休,这还是有太子作要挟的缘故。臣愿意设法赶走太子,太子一走,齐国再无人质,必然再不敢向大王索要土地。大王趁机与齐达成一致协议,与之结交,齐人定然接受大王的要求。这样一来,既消灭了令大王寝食难安的仇敌,又结交到了强大的齐国。”楚王听了十分高兴,说:“寡人以楚国托付给先生了。”——可见苏秦之计可以替楚王早点赶走太子。
谓太子曰:“夫剬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楚交成,太子必危矣。太子其图之。”太子曰:“谨受命。”乃约车而暮去。故曰可以使太子急去也。
于是苏秦再次拜见太子,忧心忡忡的说:“如今掌握国家权力的是楚王,太子您不过是空有虚名,齐人未必相信太子的许诺,而新的楚王业已经割让土地给齐国。一旦齐、楚交结,太子就有可能成为其中的牺牲品,请太子早作良策!”太子醒悟:“惟先生之命是从。”于是整治车辆,乘马连夜逃去。——可见苏秦之计能尽早打发太子离开齐国。
苏秦使人请薛公曰:“夫劝留太子者苏秦也。苏秦非诚以为君也,且以便楚也。苏秦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灭迹也。今劝太子者又苏秦也,而君弗知,臣窃为君疑之。”薛公大怒于苏秦。故曰可使人恶苏秦于薛公也。
这时苏秦又派人对孟尝君说:“劝您扣留太子的,是苏秦。但他不是能忠于您的人,他实在是为楚国的利益奔忙。他惟恐您察觉此事,便通过多割楚地的做法以掩饰形迹。这次劝太子连夜逃奔的也是苏秦,可您并不知道,我私下里替您怀疑他的用心。”可见苏秦之计可以使人到孟尝君那里诋毁自己。
又使人谓楚王曰:“夫使薛公留太子者苏秦也。奉王而代立楚太子者又苏秦也,割地固约者又苏秦也,忠王而走太子者又苏秦也。今人恶苏秦于薛公,以其为齐薄而为楚厚也。愿王之知之。”楚王曰:“谨受命。”因封苏秦为武贞君。故曰可以为苏秦请封于楚也。
苏秦又派人到楚王那里游说:“使孟尝君留太子的是苏秦,奉王而代立楚太子的也是苏秦,割地以达成协议的是苏秦,忠于大王而驱逐太子的仍然是苏秦。现在有人在孟尝君那里大进苏秦的谗言,说他厚楚而薄齐,死心塌地为大王效劳,希望大王能知道这些情况。”楚王说:“寡人知道了。”于是封苏秦为武贞君。——可见苏秦之计能为自己受到楚国的封赏。
又使景鲤请薛公曰:“君之所以重于天下者,以能得天下之士而有齐权也。今苏秦天下之辩士也,世与少有。君因不善苏秦,则是围塞天下士而不利说途也。夫不善君者且奉苏秦,而于君之事殆矣。今苏秦善于楚王,而君不蚤亲,则是身与楚为仇也。故君不如因而亲之,贵而重之,是君有楚也。”薛公因善苏秦。故曰可以为苏秦说薛公以善苏秦。
苏秦又通过景鲤对孟尝君说:“您之所以名重天下,是因为您能延揽天下有才能的人士,从而控制齐国的政局。如今苏秦乃是天下出类拔萃的辩说之士,当世少有。阁下如果不加以接纳,一定会闭塞吸纳贤才的道路,也不利于开展游说策略。万一您的政敌重用苏秦,您就会产生危机了。现在苏秦很得楚王的宠信,如果不及早结交苏秦,就很容易和楚国结下仇恨。所以说您不如顺水推舟,和他亲近,给他荣华富贵,您就能得到楚国的支持。”于是孟尝君和苏秦言归于好。可见苏秦的计策可以说服孟尝君善待自己。
- 推荐作品:
- 集
- 周礼
- 孝经
- 白虎通义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辽史
- 编年史
- 汉官六种
- 杂史
- 靖康传信录
- 九州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吴船录
- 庐山记
- 通典
- 儒家
- 幼学琼林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法家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氾胜之书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葬书
- 九章算术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谱录
- 杂家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剪灯新话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大唐新语
- 小五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无量寿经
- 中说
- 道家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别集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隋代
- 宋代
- 金朝
-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