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论悔过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问。我当年因为各路顽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带兵打仗,没有时间读书。近来四海安宁,身为君主,即使不能自己手拿书卷阅读,也要叫人读来听。君臣父子的伦常、政治教化的种种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就像面对着墙壁,头脑一片空白,遇到事情就麻烦了。’这确实不是句空话,我现在想起小时候做的事情,觉得很多都做得不对。”
贞观中,太子承乾多不修法度,魏王泰尤以才能为太宗所重,特诏泰移居武德殿。魏征上疏谏曰:“魏王既是陛下爱子,须使知定分,常保安全,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也。今移居此殿,使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居,时人以为不可。虽时移事异,犹恐人之多言。又王之本心,亦不宁息。既能以宠为惧,伏愿成人之美。”太宗曰:“我几不思量,甚大错误。”遂遣泰归于本第。
贞观年间,太子李承乾常常不讲法度,而魏王李泰因为出众的才华深得唐太宗的喜爱,一次,唐太宗下诏让李泰搬到武德殿居住。魏徵上书劝阻,说:“魏王既然是陛下的爱子,应当知道自己的名分和地位,保证自身的安全,遇事应该控制骄傲奢侈的习气,不住在招惹是非的地方。现在他搬到武德殿来居住,就在太子东宫的西边,过去海陵住在那里,当时的人都认为不合适。现在形势虽然变了,恐怕还是会引来风言风语,魏王的内心,也不会平静,李泰既然因为受到宠爱而感到害怕,何不退居原处,成人之美呢?”唐太宗说:“我没仔细考虑就这么做了,差点酿成大错。”于是就让李泰回到原来的住所居住。
贞观十七年, 太宗谓侍臣曰: “人情之至痛者,莫过乎丧亲也。故孔子云:‘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自天子达于庶人也。’又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近代帝王遂行不逮汉文以日易月之制,甚乖于礼典。朕昨见徐幹《中论·复三年丧》篇,义理甚深,恨不早见此书。所行大疏略,但知自咎自责,追悔何及!”因悲泣久之。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人情之中最让人哀痛的,莫过于失去亲人。所以孔子说:‘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是天下的通理,从天子到平民莫不如此。’他又说:‘何必只说商代的国君武丁这么做呢?古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可是,近代的帝王实行汉文帝以日代月的短期服丧礼仪,这与古代礼义的典范大相违逆。我昨天看到徐幹写的《中论·复三年丧》这篇文章,觉得他论述的道理非常深刻,只可惜没早些看到它。现在我才发现,我对丧礼太疏忽大意了,可现在只能责备自己,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说完,便因悲伤过度而哭泣良久。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夫人臣之对帝王,多承意顺旨,甘言取容。朕今欲闻己过,卿等皆可直言。”散骑常侍刘洎对曰:“陛下每与公卿论事,及有上书者,以其不称旨,或面加诘难,无不惭退,恐非诱进直言之道。”太宗曰:“朕亦悔有此问难,当即改之。”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对侍臣说:“臣子对帝王,常常只顺从他的旨意,用好听的话来博得他的欢心。但现在我要听听自己的过失,你们尽管坦率地指出来吧。”散骑常侍刘洎说:“陛下每次和大臣们共商国事,或看奏疏,如果发现他们的意见不合己意,就面露责备的神情,结果提意见的大臣无不面带惭色退朝。臣认为,这样恐怕不是鼓励大臣们提意见的态度。”唐太宗说:“对此,我也很后悔,从现在起我要改掉这个毛病。”
- 推荐作品:
- 子
- 诗经
- 孟子
- 谷梁传
- 易经
- 笠翁对韵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元史
- 魏书
- 明季南略
- 续资治通鉴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别史
- 平宋录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潜夫论
- 中论
- 将苑
- 李卫公问对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医家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医学源流论
- 渊海子平
- 天玉经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鬼谷子
- 淮南子
- 龙文鞭影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宣室志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厢记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鬼神传
- 花月痕
- 海上花列传
- 绣云阁
- 韩湘子全传
- 龙城录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龙川别志
- 词源
-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