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调经论
黄帝问曰:“有余不足,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歧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喜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上下谓膈上下。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歧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歧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歧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阴之生实奈何?”
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
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歧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以奈何?”
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歧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淬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 推荐作品:
- 左传
- 尔雅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白虎通义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清史稿
- 新五代史
- 周书
- 金史
- 北齐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传记
- 江南野史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读通鉴论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孔子家语
- 中论
- 百战奇法
- 乾坤大略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法家
- 慎子
- 折狱龟鉴
- 天工开物
- 伤寒论
- 撼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古画品录
- 园冶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初刻拍案惊奇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荡寇志
- 朝野佥载
- 小八义
- 两晋演义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中说
- 僧伽吒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刘子
- 昭明文选
- 龙川别志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两汉
- 唐代
- 金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