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刺热论
黄帝问曰:“五脏热病奈何?”
歧伯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争谓邪正相搏。肝主木,庚辛为金,金克木,故死。厥阴肝脉,少阳胆脉。少阴心脉,太阳小肠脉。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
期为大汗之日,如肝甲乙。反谓反取其气也,如肝病刺脾,脾刺肾,肾刺心,心刺肺,肺刺肝。三周,谓三周于三阴、三阳之脉状也。如太阳病,而刺泻阳明也。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脑中热,四椎下间主膈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膈上也。
亦井荥也。荣,也。待时者,谓肝病待甲乙之类也。外见太阳之赤色,内应厥阴之弦脉,是土气已败,木复狂行,故三日死。病一作气。
- 推荐作品:
- 诗经
- 仪礼
- 孟子
- 尔雅
- 中庸
- 白虎通义
- 旧唐书
- 南史
- 北史
- 北齐书
- 南齐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膑兵法
- 三略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难经
- 濒湖脉学
- 扁鹊心书
- 术数
- 疑龙经
- 茶经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笑林广记
- 容斋随笔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山海经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狄公案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刘公案
- 无量寿经
- 知言
- 神仙传
- 老子想尔注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闲情偶寄
- 宋代
- 元代
-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