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四明高氏补泻
《素问》补肾俞注云:“用圆利针,临刺时,呪曰:‘五帝上真,六甲玄灵,气符至阴,百邪闭理。’念三遍,先刺二分,留六呼,次入针至三分,动气至而徐徐出针,以手扪之,令患人咽气三次,又可定神魂。”泻脾俞注云:“欲下针时,呪曰:‘帝扶天形,护命神灵。’诵三遍,刺三分,留七呼,动气至而急出针。”
按:呪法非《素问》意,但针工念呪,则一心在针。
《拔萃》云:“泻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人咳嗽一声,拈针入腠理,令病人吸气一口,针至六分,觉针沉涩,复退至三分,再觉沉涩,更退针一豆许,仰手转针头向病所,以手循经络,扪循至病所,以合手回针,引气直过针所三寸,随呼徐徐出针,勿闭其穴,命之曰泻。补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人咳嗽一声,拈针入腠理,令病人呼气一口,纳针至八分,觉针沉紧,复退一分,更觉沉紧,仰手转针头向病所,依前循扪其病所,气至病已,随吸而走出针,速按其穴,命之曰补。”
《明堂》注云:“寒热补泻,假令补冷,先令病人咳嗽一声,得入腠理,复令吹气一口,随吹下针至六七分,渐进肾肝之部,停针徐徐,良久复退针一豆许,乃捻针问病人觉热否?然后针至三四分,及心肺之部,又令病人吸气,先内捻针,使气下行至病所,却外捻针,使气上行,直过所针穴一二寸,乃吸而外捻针出,以手速按其穴,此为补。”
病热者,治之以寒,何如?须其寒者,先刺入阳之分,候得气推内至阴之分,后令病人地气入而天气出,谨按生成之息数足,其病人自觉清凉矣。
病恶寒者,治之以热,何如?须其热者,先刺入阴之分,候得气,徐引针至阳之分,后令病人天气入而地气出,亦谨按生成之息数足,其病人自觉和暖矣。
呼吸:
《素问》注云:“按经之旨,先补真气,乃泻其邪也,何以言之?补法呼则内针,静以久留。泻法吸则内针,又静以久留。然呼则次其吸,吸则不兼呼,内针之候既同,久留之理复一,先补之义,昭然可知。”《拔萃》云:“呼不过三,吸不过五。”《明堂》云:“当补之时,候气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数,令病人鼻中吸气,口中呼气,内自觉热矣。当泻之时,使气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数,令病人鼻中出气,口中吸气,按所病脏腑之处,内自觉清凉矣。”
神针八法:
心无内慕,如待贵宾,心为神也。医者之心,病者之心,与针相随上下,先虑针损,次将针尖含在口内,而令其温,又以左手按摩受疾之穴,如握虎之状,右手拈针,如持无力之刃,是用针之一法也。左拈九而右拈六,此乃住痛之二法也。进针之时,令病人咳嗽而针进,进针之三法也。针沉良久,待内不胀,气不行,照前施之,如气来裹针不下,乃实也,宜左捻而泻其实,如不散,令病人呼气三口,医者用手抓针自散;如针进无滞无胀,乃气虚也,令病人吸气,针宜右捻而补其虚,此补泻之四法也。其泻者有凤凰展翅: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头,如飞腾之象,一捻一放,此泻之五法也。其补者有饿马摇铃: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头,如饿马无力之状,缓缓前进则长,后退则短,此补之六法也。如病人晕针,用袖掩之,热汤饮之即醒,补之七法也。如针至深处,而进不能,退不能,其皮上四围起皱纹,其针如生在内,此气实之极也,有苍蝇丛咬之状,四围飞延,用右手食指,向皱纹皮处,离针不远四围前进三下,后退其一,乃泻之八法也。出针时,即扪其穴,此补之要诀。
- 推荐作品:
- 礼记
- 孝经
- 论语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白虎通义
- 汉书
- 后汉书
- 新唐书
- 逸周书
- 西夏书事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荀子
- 潜夫论
- 孙子兵法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齐民要术
- 伤寒论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九章算术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千字文
- 朱子家训
- 论衡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东游记
- 孽海花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女仙外史
- 前汉演义
- 南史演义
- 小八义
- 春秋配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心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老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总集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闲情偶寄
- 南北朝
- 宋代
- 金朝
- 明代
-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