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神应经补泻
泻诀直说:
宏纲陈氏曰:『取穴既正,左手大指掐其穴,右手置针于穴上,令患人咳嗽一声,随咳内针至分寸,候数穴针毕,停少时,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约行五六次,觉针下气紧,却用泻法如针左边,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以针头轻提往左转。如有数针,俱依此法。俱转毕,仍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却用食指连搓三下(谓之飞)。仍轻提往左转,略退针半分许,谓之三飞一退。依此法行至五六次,觉针下沉紧,是气至极矣。再轻提往左转一二次,如针右边,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依前法连搓三下,轻提针头向右转,是针右边泻法。欲出针时,令病人咳嗽一声,随咳出针,此之谓泻法也。』
补诀直说:
凡人有疾,皆邪气所凑,虽病人瘦弱,不可专行补法。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患赤目等疾,明见其为邪热所致,可专行泻法。其余诸疾,只宜平补平泻,须先泻后补,谓之先泻邪气,后补真气,此乃先师不传之秘诀也。如人有疾,依前用手法催气取气,泻之既毕,却行补法,令病人吸气一口,随吸转针。如针左边,捻针头转向右边,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仍捻针深入一二分,使真气深入肌肉之分。如针右边,捻针头转向左边,以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仍捻针深入一二分。如有数穴,依此法行之。既毕,停少时,却用手指于针头上,轻弹三下,如此三次,仍用我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连搓三下(谓之飞)。将针深进一二分,以针头向左边,谓之一进三飞。依此法行至五六次,觉针下沉紧,或针下气热,是气至足矣。令病人吸气一口,随吸出针,急以手按其穴,此谓之补法也。
凡针背腹两边穴,分阴阳经补泻。针男子背上中行,左转为补,右转为泻。腹上中行,右转为补,左转为泻。女人背中行,右转为补,左转为泻。腹中行,左转为补,右转为泻。盖男子背阳腹阴,女子背阴腹阳,故也。
- 推荐作品: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周礼
- 孟子
- 易传
- 后汉书
- 晋书
- 北齐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五代新说
- 靖康传信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水经注
- 都城纪胜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小窗幽记
- 孔子家语
- 明夷待访录
- 尉缭子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北山酒经
- 伤寒论
- 奇经八脉考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神相全编
- 天玉经
- 灵城精义
- 艺术
- 随园食单
- 千字文
- 百家姓
- 陶庵梦忆
- 清代名人轶事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东周列国志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花月痕
- 北游记
- 常言道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后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庄子
- 黄帝四经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诗文评
- 别集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长生殿
- 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