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五脏六腑
五脏:脏者,藏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故为五脏。
六腑:腑者,府也。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受五脏浊气,名传化之府,故为六腑。
五脏藏精而不泻,故满而不实。六腑输泻而不藏,故实而不满。如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
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四垂如盖,附脊第三椎,中有二十四孔,行列,分布诸脏清浊之气,为五脏华盖云。
心重十二两,七孔三毛,形如未敷莲花,居肺下膈上,附脊第五椎。
心包络,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与横膜相粘而黄脂幔裹者,心也。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包络也。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在心下、胃上,其治在膻中,直两乳间陷中者。中焦在胃中脘,当脐上四寸,其治在脐旁。下焦当膀胱上际,其治在脐下一寸。
肝重二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其治在左,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附脊第九椎。
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包精汁三合。
膈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周围着脊,以遮隔浊气,不使上熏心肺也。
脾重二斤三两,广三寸,长五寸,掩乎太仓,附脊十一椎。
胃重二斤一两,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
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左回迭积十六曲。小肠上口,即胃之下口,在脐上二寸;复下一寸水分穴,为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滓秽入大肠。
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右回迭十六曲,当脐中心。大肠上口,即小肠下口也。
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状如石卵,色黄紫,当胃下两旁,入脊膂,附脊十四椎,前与脐平。
膀胱重九两二铢,广九寸,居肾下之前,大肠之侧,膀胱上际,即小肠下口,水液由是渗入焉。
脊骨二十一节,取穴之法,以平肩为大椎,即百劳穴也。
- 推荐作品: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谷梁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元史
- 南齐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过江七事
- 传记
- 唐才子传
- 万历野获编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菜根谭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何博士备论
- 商君书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渊海子平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谱录
- 随园食单
- 杂家
- 格言联璧
- 人物志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宣室志
- 山海经
- 水浒传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狄公案
- 花月痕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荡寇志
- 后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僧宝传
- 庄子
- 列子
- 云笈七签
- 亢仓子
- 诗文评
- 训蒙骈句
- 桃花扇
- 唐代
- 宋代